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01:54:44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各节气的基本释义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973年.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97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满:5月下旬.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③芒种:6月上旬.“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种子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当然,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自翌日起,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午夜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夏至”日时,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为酷热.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⑥大暑:7月下旬.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午夜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立秋”一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②处暑:8月下旬.“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因此,“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③白露:9月上旬.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这一时节,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自“秋分”以后,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金灿麦种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还未成冰.“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毛主席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白菜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③大雪:12上旬.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腊肥”,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