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宇宙是无限的,为什么又说宇宙在膨胀?无限与膨胀不矛盾吗?我是文科生,希望朋友们回答得别太难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9:36:17
既然宇宙是无限的,为什么又说宇宙在膨胀?无限与膨胀不矛盾吗?我是文科生,希望朋友们回答得别太难理解.

既然宇宙是无限的,为什么又说宇宙在膨胀?无限与膨胀不矛盾吗?我是文科生,希望朋友们回答得别太难理解.
既然宇宙是无限的,为什么又说宇宙在膨胀?
无限与膨胀不矛盾吗?我是文科生,希望朋友们回答得别太难理解.

既然宇宙是无限的,为什么又说宇宙在膨胀?无限与膨胀不矛盾吗?我是文科生,希望朋友们回答得别太难理解.
不矛盾.
也许你脑海中对膨胀的概念是一个装在不变的屋子里的东西,它越长越大,则占这个屋子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事实上,膨胀本身并不需要相对于更大的东西变大,相对于更小的东西也可以.把一个乒乓球放气球里,气球变大的时候,乒乓球所占气球体积比越来越小,也可以看出气球在膨胀.
最重要的是,这种问题可以把那个不变的东西抽象出来,而不是必须是一间屋子或者乒乓球,而是尺子,是光在固定时间走的距离,是长度.
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物体膨胀与否,其实是局部性质,而不是总体性质.举个例子,一个屋子有100个气球,充满整个屋子.假设气球1在变大,气球2在变小,那么,说气球1在膨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此膨胀与否,与总体体积压根没有关系.既然膨胀与整体性质没有关系,那么认为膨胀与无限有矛盾这一想法,就必然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呢?其实是你自己在膨胀外加了上了某种更大的体积不变的东西.因此,这个矛盾不是膨胀于无限的矛盾,而是你自己加那个能装下宇宙的体积不变的东西与宇宙无限有矛盾而已.

宇宙不是无限的,只是非常非常大而已,宇宙膨胀你可以想象成吹气球,天体之间的距离在增加,宇宙的体积也在增加,宇宙体积增加的更快一些,于是天体之间的光谱分析表现出蓝移,就是距离在变远

无限是指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膨胀是指宇宙空间中的星系体系在扩大。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这些爆炸后的碎片便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不断扩大,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速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便形成了今天的众多星体。
但是将来一天,能量耗尽后,宇宙星体会坍塌,会收缩。但是目前宇宙仍在膨胀...

全部展开

无限是指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膨胀是指宇宙空间中的星系体系在扩大。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这些爆炸后的碎片便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不断扩大,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速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便形成了今天的众多星体。
但是将来一天,能量耗尽后,宇宙星体会坍塌,会收缩。但是目前宇宙仍在膨胀

收起

说宇宙是无限的是帮助人对大自然有个初步的了解。因为正真的理论极其极其的复杂,且不需要每个人都知道。我尽量给你说清个大概。
现代理论计算我们的空间应为11维,但目前可观测和测量的空间只有4维,在人类所能测量的维度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经过科学实验和探测,是起源于一个点目前正在不断的膨胀。但是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可以同时出现不同的位置,也就牵扯到平行宇宙和膜宇宙等很多理论。欧洲强子对撞机目前...

全部展开

说宇宙是无限的是帮助人对大自然有个初步的了解。因为正真的理论极其极其的复杂,且不需要每个人都知道。我尽量给你说清个大概。
现代理论计算我们的空间应为11维,但目前可观测和测量的空间只有4维,在人类所能测量的维度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经过科学实验和探测,是起源于一个点目前正在不断的膨胀。但是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可以同时出现不同的位置,也就牵扯到平行宇宙和膜宇宙等很多理论。欧洲强子对撞机目前就是要解开相关的谜团。
注:以上表述中11维理论暂时无法用试验证明。而电子同时出现不同空间为试验证明,属于物理学范畴。

收起

我也才高一、我的个人理解是宇宙膨胀观点是以各星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为依据、所以宇宙膨胀观点与宇宙有无边际无关!

无限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宇宙外边有什么,至少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维度来讲是这样的,膨胀是通过物理数学公式理论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举个例子吧,
首先是0,可以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起点
自然数序列1,2,3...这样子的一串数字是一直增大的,可以看做是宇宙一直膨胀的状态,
自然数没有尽头,认为是无穷大,这可以看做是宇宙的边界,也是无限大
呵呵,只能解释到这样的程度啦

全部展开

无限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宇宙外边有什么,至少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维度来讲是这样的,膨胀是通过物理数学公式理论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举个例子吧,
首先是0,可以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起点
自然数序列1,2,3...这样子的一串数字是一直增大的,可以看做是宇宙一直膨胀的状态,
自然数没有尽头,认为是无穷大,这可以看做是宇宙的边界,也是无限大
呵呵,只能解释到这样的程度啦
另外插一句,数学里有零阶一阶二阶这样的无穷大(无穷大的无穷大次方)的概念,可以看做是其他维度下宇宙的状态哦,比如无数个平行宇宙这样子的组合。

收起

宇宙膨胀说的缘起
秋日晴夜,万里无云,星星忽闪着红色的、蓝色的或白色的芒光,像是在向人们眨眼睛。偶尔有一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一条长长的光迹。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不禁心驰神往、遐思万里:这天空,这宇宙,多么深邃,多么奇妙!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么来的?它有多大?它有起始吗?有终极吗?空间是平坦的吗?空间有方向吗?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要到哪里去?你见过游乐园中不断转圈的木...

全部展开

宇宙膨胀说的缘起
秋日晴夜,万里无云,星星忽闪着红色的、蓝色的或白色的芒光,像是在向人们眨眼睛。偶尔有一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一条长长的光迹。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不禁心驰神往、遐思万里:这天空,这宇宙,多么深邃,多么奇妙!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么来的?它有多大?它有起始吗?有终极吗?空间是平坦的吗?空间有方向吗?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要到哪里去?你见过游乐园中不断转圈的木马吗?假如这些转圈的木马“整个儿”地沿着巨大的椭圆形轨道运动,假如这时候在某只木马上坐着一位喇嘛,他的右手不停地转动着一只经简,假如这只经筒上刚好有一只小小的蚂蚁,这只蚂蚁在经筒上爬来爬去,它不会感到有什么不自在,但它知道它在哪里、要往何处去吗?我们人类,是不是有点像这只经筒上的蚂蚁?于是,我迷惑了。
我迷惑了,我们也都迷惑了。于是,大师们出来说话了,出来解惑了。
宇宙膨胀说的提出
一九二九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其后的宇宙膨胀学说提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如果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引自《宇宙指南》第224页)。
彩色斑斓的气球上斑斑点点,随着气球被吹胀,球上的斑点各自远离而去。许多天文书籍上都用了一个人在吹气球这样生动的插图,来形象地说明宇宙膨胀的理论。但是,除了这种“宇宙膨胀”的观点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观点和理论能够解释“所有星系都在彼此离得越来越远,而且离得越远退行速度越快”这样的天文观测结果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宇宙真的象气球?它真的在膨胀?是上帝在吹这个气球?上帝觉得这很好玩吗?(插图见《从一到无穷大》第293页及《宇宙的起源》第11页)
现在的宇宙,我们这个气球,已经让上帝吹得这么大了。但是,原来的宇宙,上帝还没有吹气球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现在的宇宙,据说是150亿年前发生的“创世大爆炸”造成的。“创世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体积之小、能量和质量密度之大均难以想象的“粒子”突然爆炸,扩展开来,向 四处喷发出放射线,后来凝固成质点,经过150亿年的发展变化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埃杜伍德·莱美卓的说法更为形象,他在1927年提出:宇宙是从一个发生剧烈爆炸的“宇宙蛋”开始的,今天在不断膨胀的宇宙是由“宇宙蛋”爆炸产生的。(《宇宙指南》第224页)
这样解释宇宙的创世,似乎还不能使我们消除迷惑。正如《宇宙指南》一书中所说的,如果我们回到大碰撞(指创世大爆炸)的时候,并假设宇宙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相当稠密的小球(也就是“宇宙蛋”了)中,这个小球非常热,它发生爆炸形成了宇宙,那么这个小球是从哪来的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见该书第229页)我们还要问,谁产下了这枚“宇宙蛋”?又是谁孵化了它?是上帝吗?上帝会下蛋吗?
按照大爆炸宇宙论,宇宙的不断膨胀,使各种星系和其他天体彼此高速远离而去,因此,宇宙物质将变得越来越稀疏,密度也越来越小。如若如此,我们的宇宙终将变得“空空荡荡”。于是又有另一种理论认为:当宇宙膨胀使星系之间的距离变得足够“巨大”的时候,就会有许多新的物质从“虚无”中被创造出来,以填补出现的“间隙”,维护宇宙物质的应有密度,他们甚至计算出新物质产生的速度。(见《宇宙的起源》第34页)这真是“无中生有”!在这里,我们不但发现物质守恒定律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还发现上帝在背后又插了一手。
宇宙膨胀说的依据
宇宙膨胀也好,刨世大爆炸也好,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引伸自同一个最基本的天文观测结果,或者说都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就越快。尽管对于创世大爆炸和宇宙膨胀的理论尚有其它“佐证”予以支持,但是,其最根本的依据却是上面提到的天文观测结果。对于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我认为。“宇宙膨胀”和“创世大爆炸”并不是最好的解释。如果整个宇宙真的在膨胀,为什么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不膨胀?为什么太阳系不膨胀?为什么地球不膨胀?为什么我们不膨胀?有一本书上这样说:“看来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爆炸是一切——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的最初开端。如果要问(许多人就是这样问的)大爆炸以前发生了什么,或者问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不存在以前。在没有任何时间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常识中的因果关系。”(《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第18页)很奇怪,探求大爆炸以前的事情怎么会是没有意义的呢?这显然说明了理论本身的严重缺陷,他无法解释了,所以也不让你探问。
我认为,宇宙的模型应该像一个南北极深凹进去的地球,它不大可能是圆圆的“足球”,更可能是长椭圆形的“橄榄球”。它还没有名字,我们暂时叫它“巨球”吧。大量的物质从巨球的一极——A极高速喷发出来,然后沿着巨球表面的“经线”奔向另一极——B极,并最终在B极被巨球“吞入腹中”。巨球的“腹中”是另一个我们没有发现的宇宙——“反宇宙”,物质在那里历经巨变,然后再从A极喷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为了表述上的方便,让我们暂且把巨球横截面的大圆叫做“赤道”,A极所在的半球叫做A半球,B极所在的半球叫做B半球。物质从A极喷出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原因我们在后面再行探讨。)沿“经线”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到达赤道的时候,速度达到最大,越过赤道以后,速度逐渐减缓。我们的星球现在处在A半球,由于A半球的经线是“发散”的,经线越张越开,再由于“前面的星球速度比我们快,我们的速度又比后面的星球快”,所以大家的感觉是彼此越来越分开,似乎宇宙在膨胀了。如果我们越过了巨球的赤道,进入了B半球,由于经线越来越收敛,前面的速度越来越变慢,大家就会觉得彼此越来越靠近,似乎宇宙在收缩了。其实,宇宙在“膨胀”或“收缩”仅仅是一种错觉。物质从A极高速喷发出来,决不仅仅是一次,而是经常的、不断的、无限多次的,而且是从来就是这样的、今后也是这样的。“创世大爆炸”仅仅是对于“喷出我们的这一次”的记忆,是对于“火山不断喷发某一瞬间”的误解。那么,物质从A极喷发出来之后,其运动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而越过巨球的赤道之后,物质的运动速度又变得越来越慢了呢?如果我们取宇宙模型的纵剖面来看,就会看到一个长椭圆形(只不过两端深凹了进去),物质沿椭球表面从A向B运动,0点则是另一个宇宙——反宇宙的质心。整个图形有点像我们太阳系的简图。这使我们想起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和牛顿的天体力学理论。根据牛顿的天体力学理论,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条定理:从运动物体引向一个固定力心的直线段所扫过的面积在同一固定平面内并且和扫过的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这条直线段在同一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都相等。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物质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问题,而且也说明了物质为什么会沿着宇宙巨球的经线运动。
无边无界,无始无终,但却是有限的。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宇宙——正宇宙。
中国的古哲们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万物抱阴而负阳”。
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显性的、阳性的、由正物质所构成的正宇宙。而巨球的“腹内”,则是另外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隐性的、阴性的,由反物质所构成的反宇宙。它们是一对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正如古哲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现代科学认为物质是一正一负同时产生的,有多少正物质就应该有多少反物质。但是,正物质到处都是,反物质却难觅芳踪,其实反物质就在“我们腹中”。如果在我们这个正宇宙中能够发现少许的反物质,那也只是个别“不安份守己的流窜犯”。我想,巨球的B极就是个巨大的黑洞,一切物质从B极被吞噬进去,“粉身碎骨、历经万劫”,然后又从A极被喷发了出来,A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中国的太极图就是宇宙的写照,一半是阳宇宙(正宇宙),一半是阴宇宙(反宇宙),阴阳鱼的鱼眼,就是A极(白洞)和B极(黑洞)。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质点或者星球来说,时间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但是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时间是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它是无始无终的。就人类所认识、所理解的时同而言,如果在地球毁灭之前,人类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能够获取宇宙航行的高速度,掌握了宇宙航行的高技术,人类就有可能“往后面”(往A极所在的方向)搬“家”,搬到另外一颗适合于人类居住和发展的行星上去。一次、二次……,以至于无数次,永远也不会落入B极的巨口。人类文明因而得以无限延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时间”,也得以无限地延伸,直至永远。
我认为“宇宙膨胀说”与“地心说”有几分相同之处,只是我们的视觉和时空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而已,如果宇宙真的在膨胀,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应该是非对称的膨胀,除非我们的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膨胀说的发展
三种未来命运
亚力山大.弗里德曼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研究了“穹形”结构。他发现,一个时间不发生变化的空间,即静止的宇宙是不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要么变大,要么缩小。弗里德曼对这两种情况作了区分。显然,宇宙在膨胀,星系在以一定的速度远离,阻止这一过程的力量来自星系之间的引力。第一种情况,当整个宇宙的密度很大时,万有引力也很大,因此星系退行的速度会不断减慢直到星系的退行停止,也就是宇宙的膨胀停止了。这个停止的过程不会很久,使宇宙慢下来的力导致宇宙逆转其进程,就像反着放电影胶片一样,宇宙开始收缩,直到成为一点。这种宇宙模型叫做封闭式模型;开放式模型在宇宙开始时体积为零,一旦开始膨胀,便不停地膨胀下去,因为宇宙的物质密度不足以提供使它停下的万有引力。这两种模型就像人类发射火箭的情景。当火箭耗尽燃料后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时,火箭升空的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在重力的吸引下落回地面;如果火箭在燃料耗尽后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它就会飞向太空,与地面永久地告别。目前我们在宇宙中观察的现象是,星系是相互飞离的。
不论是封闭的宇宙模型还是开放的宇宙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星系的退行速度肯定是要变慢的。然而,生存在膨胀宇宙中的人类无法断定宇宙的模型到底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因为两者都有膨胀的时期。让我们放开想象的翅膀,为生存在收缩宇宙的“人类”设想一下,他们也会为选择宇宙模型而苦恼,到底宇宙是会永远收缩下去呢,还是会在收缩过后又膨胀呢?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弗里德曼还建立了第三种模型,称为平直式,在开始时这种宇宙与封闭式、开放式一样膨胀,此后虽然宇宙也不停地膨胀,但总是在收缩的边缘徘徊。
难以解答的三选一问题
弗里德曼之后的科学家们试图为宇宙圈定唯一的道路,于是宇宙的物质密度和膨胀速度成为讨论的焦点。星系退行的速度相对来说不会引来太多的麻烦,只要观测的更细致,计算的更准确些就行了。但宇宙的物质密度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仅就人类观察范围内的物质质量来计算的话,宇宙的物质密度是很小的,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但是不要忘了,宇宙中还有许多的未知领域,很可能有我们看不到的物质存在,它们的质量也应计算在内。科学家们把看不到的物质称为“暗物质”,并区分出热暗物质和冷暗物质。热暗物质是指有质量的中微子。在前几章中我们提到过中微子,并说它是没有质量的。然而有的科学家认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只是微小到几乎检测不出来的地步。1994年,一位叫怀特的科学家测得,中微子的质量为质子质量的两亿到二十亿分之一。冷暗物质就像是隐身人一样,不给人类发现它的机会,人类只能猜测它的存在,并认为冷暗物质是多品种的。不管怎么说,只要有暗物质存在,宇宙的物质密度就得重新计算,并影响科学家们对宇宙模型的选择。
宇宙的模型还是交给科学家们去选择吧,我们姑且到未来去旅行,看一看不同模型中宇宙的未来,你喜欢什么样的结局,就相信什么样的模型好了。在开放的宇宙中,接下来的数十亿年内宇宙的变化不大,还会有新的星系和恒星出现,只是它们会变的越来越暗淡。这一方面是星系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缘故,另一方面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会慢慢变弱,直到恒星之火熄灭。此时的宇宙将不可抗拒地暗下来,恒星在耗尽有限的燃料后相继灭亡,最终的归宿是黑洞。黑洞是那时宇宙中唯一的守望者。
霍金的答案
即便到了那个时候,宇宙的演化也没有停止,因为黑洞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人们刚开始研究黑洞时,认为它是个无比贪婪的家伙,会吃掉落入其魔爪的任何东西,而且一毛不拔,任何形式的能量和物质都逃不出来。后来的研究者改变了这一看法。
谈黑洞的性质就不能不谈到霍金。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号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而300年前的1月8号,恰好是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天。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到英国的另一所著名大学剑桥大学读研究生。196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他忽然发现自己连系鞋带都很困难。经过医生的诊断,他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换句话说,是一种不治之症,医生遗憾地告诉他,他的生命还有两年的时光。霍金开始时非常沮丧,同患了绝症的其他人一样,借酒消愁。很快,霍金就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对宇宙命运的关注使他忘记了自己还有多少时光。而上帝似乎也忘记了霍金的人间岁月的长短,任由他的思想在宇宙中遨游。到20世纪70年代初,霍金的双手已基本瘫痪,他不能画图,也不能书写算式。于是他自创了一种研究方法,用思维来画图与计算。他将公式想象为各种图形,在他的思维世界里,通过图形的变化来代替用笔来计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发现了黑洞的性质: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不会缩小。不久,他又发现,黑洞并不完全是“黑”的,黑洞的巨大引力能把宇宙中的粒子对(分别带有负能量和正能量的粒子)中的那个带负能量的粒子吸入黑洞,使黑洞的质量减小;而另一个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逃逸,从而被外部的观测者发现。这就是黑洞辐射的机制。
霍金的宇宙模型是一个封闭的无边界的有限四维时空,并没有给上帝留出位置。不过罗马教廷仍然推选他作为教廷科学院的院士,因为他支持大爆炸理论,而“支持大爆炸理论的人,都是教会的朋友。”教会甚至要授予霍金一枚奖章。但是霍金对教会审判伽利略还是耿耿于怀,坚持要在领奖前看一眼教会图书馆中保存的审判伽利略的记录。最后,教会让步了。伽利略被宣布无罪。
宇宙膨胀率
美国天文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了一颗造父变星的直径变化,从而能直接计算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这将有助于更精确地测量各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校准”宇宙膨胀率。
造父变星是亮度会发周期性变化的一类恒星,北极星就是其中之一。据认为,这类恒星会像做“深呼吸”一样不断膨胀与收缩,产生光变。观测发现,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与其真实亮度(绝对光度)有关,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到的亮度(视星等)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相关。如果得知一颗造父变星与地球间的确切距离,利用其它造父变星的视星等与绝对光度数据,就可以推算出这些变星的距离,从而确定它们所在的星系与地球的距离。而星系距离正是计算宇宙膨胀率的基础。但离地球最近的造父变星——北极星离地球也有几百光年,难以用传统的视差法直接测量其距离。以往科学家只能用间接方法估算含有造父变星的星群的距离,进而推断其它星系的距离。美国加州工学院帕洛马天文台的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采用“光学干涉测量”技术,使两台小型望远镜发挥一台大型望远镜的效果,直接观察到了“双子座泽塔”造父变星的膨胀与收缩。“双子座泽塔”是迄今发现的最亮的造父变星之一,离地球约1000光年。利用它的尺寸变化与亮度数据,就能直接计算它与地球的确切距离。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其它含有造父变星的星系与地球的距离。

收起

无限是哲学理论层面;
膨胀是实际观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