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几个华裔获得过诺贝尔奖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7:28:47
世界上有几个华裔获得过诺贝尔奖啊?

世界上有几个华裔获得过诺贝尔奖啊?
世界上有几个华裔获得过诺贝尔奖啊?

世界上有几个华裔获得过诺贝尔奖啊?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简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简介 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