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感恩的心比行动更重要”该怎么提问?能不能多提几个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1:38:05
辩论赛“感恩的心比行动更重要”该怎么提问?能不能多提几个问题?

辩论赛“感恩的心比行动更重要”该怎么提问?能不能多提几个问题?
辩论赛“感恩的心比行动更重要”该怎么提问?能不能多提几个问题?

辩论赛“感恩的心比行动更重要”该怎么提问?能不能多提几个问题?
首先可以质疑行为的定性:没有感恩之心的行动能否被称为感恩行动?因为没有感恩动机,而是迫于舆论或仅仅流于形式的所谓“感恩行动”实质上是对施恩者的欺骗.如果承认这是“感恩行动”,那么这类行为就同时具有了欺骗和感恩两种属性,而以普世的价值观念来看,这二者是有冲突的.即使对方强辩这是善意的谎言,也可以指出,如果感恩者出于让施恩者好受些,而采取感恩行动,则说明其具备感恩之心,否则何必要承担“让施恩者好受”的责任呢?“让施恩者心里好受”本身就是一种感恩之心.如果仅仅是迫于舆论压力做出的感恩行动,则毫无疑问是对施恩者的欺骗,这种行为剥夺了施恩者和社会舆论的知情权,可以说充满了恶意而毫无善意可言.
基于以上论述,可做如下推论:
1.如果不具备感恩之心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感恩行动”,则没有感恩之心也就没有感恩行动.
2.如果不具备感恩之心的行动,可以被称之为“感恩行动”,则出现一个逻辑矛盾,即感恩行动可以出于恶意动机>感恩不能作为一种美德(存有恶意)>既然不是美德,舆论也就没必要鼓励感恩或谴责忘恩行为>感恩者没必要为迎合舆论做出虚假的感恩>恶意动机不足以激励感恩行动>感恩行动不会处于恶意动机,与前提假设矛盾.如果说感恩不一定是美德,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则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否是动机?出于真心的感恩是美德,而虚伪的感恩不是美德?若是如此,则是否存有感恩之心乃是判断行为是否被社会鼓励的判断依据,仍可套用以上推理逻辑.
其次质疑行为的目的:任何有意识的人类行为,都有其动机.那么,没有感恩之心,也就意味着感恩不是行动的动机.那么动机是什么?难道不是希望施恩者和舆论认为被施恩者有感恩之心吗?宁愿采取欺骗的手段,也要表明自己具备感恩之心,不是恰恰证明了心比行动更为重要吗?
其三质疑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影响:忘恩和欺骗,哪一种更为社会所排斥,哪一种带来的结果更恶劣?可以试着假设两个极端情况:
1.社会普遍忘恩.结果是施恩者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降低了施恩意愿,从而导致施恩者人数、次数减少.但这种减少可以藉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更普遍富裕和公共救助得到弥补.也就是说,社会普遍忘恩造成的影响,可由其它一些手段弥补.即使得不到弥补,最坏的情况是受困者普遍不能得到救助.
2.虚假感恩普遍存在.试想,如果社会上的感恩普遍都是虚假的,人们普遍没有感恩之心,则施恩者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如何能不了解这一情况?既然预先知道感恩普遍是虚假的形式的,则施恩者在施恩时也就不会期待被感恩,即使被感恩也不会有心理上的满足,如此带来的后果,其实是与上一条完全一样的.此外,社会变得更加虚伪,欺骗得到认可,则公共道德的沦丧可想而知.
显而易见,欺骗带来的恶果总是大于等于忘恩的.由此可见,对于社会而言,无疑真是的感恩之心比行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