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221年时,为巩固统一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00:52
秦始皇公元221年时,为巩固统一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用?

秦始皇公元221年时,为巩固统一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用?
秦始皇公元221年时,为巩固统一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用?

秦始皇公元221年时,为巩固统一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用?
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其中包含三层意思: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为何称“始皇帝”(见注释);②皇帝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③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①中央设“三公”“九卿”(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三公”的名称、职责;“九卿”及分掌的事务).②地方实行郡县制(让学生理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义在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要了解郡、县、乡、里这些机构的职责).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②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对秦律的介绍及教材引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经济方面.教材介绍了四项措施: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教师在讲述“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时,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政权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巩固其统治.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小字部分关于秦朝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必讲解.讲“统一度量衡”时,可让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在介绍统一度量衡的情况后,指出它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讲到“统一货币”时,可让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讲到“统一车轨、驰道”时,教师可介绍秦修筑驰道的情况,指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6尺等于1.5m.“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化方面.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学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即可.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要肯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教材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师可强调指出: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修正一下啊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非公元221年。措施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等等。

灭六国,统中原,焚书,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大修驰道,设丞相,君主专制,郡县制

中国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很详细

建立中央集权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

全部展开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是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编辑本段【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六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收起

1.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者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国家大权被皇帝包揽。
2、根据廷尉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了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於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

全部展开

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於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
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秦始皇於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国南方越族之泛称,在全国统一之前,秦已逐渐征服瓯越、闽越等。
功过要从当时的道德评价来看

2.他统一中国客观上避免了更多的流血
3.他为中国的中央集权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辉煌的封建王朝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