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42:46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会有人文素养.它无论在人类整体还是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但在技术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当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缺憾,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 失却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文化的悲哀;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是真正的合格教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更新理念 实践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树立大教育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既“教书”,又“育人”.目前,有些教师把孩子仅仅看作知识的容器或成人的附庸,像揉面团一样无视其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无视其年龄特点,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的畸形和片面发展.甚至个别教师本身在时代的潮流中就流入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市场糟粕潮流中.与此同时,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的无知者,他们懂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有关教育教学规律,一旦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便完全又是另一码事.可以这么说,一日不彻底转变教师已有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不清除市场经济中的糟粕,一日无教育的彻底改观可言. 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教书”实现“育人”.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比如说案例法、情境法、调查法、实验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影视戏剧等新型美感现代教育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同时,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和范围,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们追求完美,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教育永远是充满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直面缺憾,学会反思,促使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更趋完美. (二)、广泛阅读 厚实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这句话使我刻骨铭心.教师提升素养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不仅要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类书籍,还要读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经典等.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教育是一项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事业.而作为丰满教师心灵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对于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丰富教师的内心感受,对抗教师生活的平庸与空虚,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 我在有限的观察中发现,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疏于读书——他们无暇读书,无心读书;他们除了读教材、教参、习题集之外,基本不读别的书,这正是一个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不能融会贯通,工作内容、教学形式趋于教条化、课本化,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和把握的层次较低,人格品位低下,凡此种种,对学生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也影响到我们作为教师的自豪感、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以及教育的力量和信念. “读书使人明智”,特别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人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是老师和学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即双向度的成长,而非单向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走进教育大师的智慧和心灵世界,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几本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与大师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这是多么美妙、浪漫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读书改善知识结构的单一,提高人文素养. 但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和众多的检查考核,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着课堂转,忙忙碌碌,疲于“敷演”.工作时间上的“早五晚九”“神出鬼没”、教学过程中的“五认真”“六统一”,更使教师的正常生活异化,个性空间丧失.于是,而临阵磨枪、东搬西抄、人云亦云、浮光掠影,不经意中成了教师读书、备课的捷径.满足于教材讲义,热衷于“参考大全”……沉不下去,不肯从源头上去读书;静不下来,不愿从第一手资料去备课.“功夫在诗外”,可以这样说,读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需,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广博的读书应该是现代教师另类备课. (三)、拜访名师 学在身边 名师有两类,一类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教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李吉林;一类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如南京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是课上得好,二是教育素养高.而要课上得好,首先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生命成长奠基.拜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 不过,聆听名师讲报告和上课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不可能让专家天天到学校,也不可能随叫随到,有机会当然要抓住机会聆听窗外的声音,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很优秀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这些优秀的教师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多听听他们的课,同学科的、夸学科的,同年级的、夸年级的,与他们多交流、探讨,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个教师自身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长处,只要善于挖掘,发现自身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成为自身成长的航标、动力,不断地去发扬光大,张扬自己的个性.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自身的潜能,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同样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提升人格 健康心理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五)、游览名胜 陶冶情操 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能不做,那就是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走遍万山千水.游览名胜,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人文知识的过程;就能感受天地间的博大精深,领略历史的源远流长,洞悉教育的真谛;就能使教育接近本真,从大自然中启迪智慧 ,增长睿智,加深对于教育和生命意义的理解.没有到过故宫,如何体会古代文化的灿烂;没有去过敦煌,又如何向学生介绍中国艺术的辉煌.很难想象,一个教师终年守着自己的家,“足不出户”,坐井观天,难免孤陋寡闻,教学时就会捉襟见肘,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怎么创造充满真情、激情的课堂?教师怎么会有宽广的心灵和博大的胸怀呢?又怎能培养出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学生呢? 教师要自觉关注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逐渐培养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不少教育家、社会学家痛感中国基础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跨.”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