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出师表的习题及答案~(着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4:43:39
求出师表的习题及答案~(着急)?

求出师表的习题及答案~(着急)?
求出师表的习题及答案~(着急)?

求出师表的习题及答案~(着急)?
(一)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选出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于南阳
  D.咨(询问)臣以当世之事
  2.选出加粗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恢弘志士之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属于作文以记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3.选出加粗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先帝创业未半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1.C 2.A 3.B 4.C
  Ⅴ.课后巩固练习
  (60分钟 100分)
  一、基础题(25分)
  1.给加粗字注音.(8分)
  遗诏( ) 忠谏( ) 陟罚臧否( )
  和睦( ) 攘除( ) 斟酌( )
  3.填空.(9分)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 .
  ②作者开始分析形势,指出的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 ,
  .指出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 .
  ③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中曾说“勿以 ,勿以 .”
  二、整体感悟.(9分)
  1.文中写道“临崩寄臣以大事”指什么?刘备临死时嘱咐刘禅的话是什么?(6分)
  2.简述“表”是怎么回事?(3分)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课文第6、7两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4分)
  躬: 顾:
  毛: 驽钝:
  2.翻译句子.(6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选文第1段能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2分)
  4.诸葛亮在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后人也曾说“诸葛一生唯谨慎”,那么他有没有在用兵上疏忽之时,若有,试举一例.(4分)
  5.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请写出有关他的两件事.(4分)
  四、类文阅读题(18分)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1.解释文中加粗词.(3分)
  宜: 自惜: 遗:
  2.翻译语句.(6分)
  ①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②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
  3.历史上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除蜀国外,另外两国是 .(2分)
  4.文中提出的要北伐的有利条件是“ , …….”(2分)
  5.长篇巨著《三国演义》不仅塑造了诸葛亮的鲜明形象,还塑造了众多的有个性的形象,试填出下列人物.(5分)
  ①桃园三结义指的是 、 、 .(3分)
  ② 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2分)
  赏析:本文段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并提出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这些和原课文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原课文除此外还向后主提出了建议,让后主修明政治,稳定后方,另外,还追叙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些在本文中是没有的.
  五、中考题(8分)
  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1~4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2分)
  遗: 痛恨: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诸葛亮在安排内政时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2分)
  4.选文第三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2分)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①崩殂( ) ②陟罚臧否( )( )
  ③费 ( ) ④遗陛下( )
  ⑤夙夜忧叹( ) ⑥斟酌损益( )
  ⑦咨诹善道( ) ⑧以彰其咎( )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必能裨补阙漏
  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④躬耕于南阳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庶竭驽钝
  ⑧临表涕零
  3.下列句中的加线词多是反义语素合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其中有一个偏义复词,即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它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5.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 )
  A.表明自己忠于汉室后主.
  B.希望后主实行法治,做到赏罚公平.
  C.希望后主广开言路,采纳合理意见.
  D.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6.解释下列加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②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 今义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今义
  ④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7.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出师表》中分析形势,在于让刘禅认清蜀汉处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自己要发愤图强.
  ②《出师表》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在于让刘禅以其父为榜样,继承父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③诸葛亮在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8.填空.
  ①表,是古代 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 和 .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 和 ,也往往带有 色彩.《出师表》这篇表文以 为主,兼用 和 .
  ②《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作者反复陈说的是 .
  ③《出师表》中集中表达诸葛亮感恩图报,担当重任的心情的句子是“ ”.
  9.阅读分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①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②下列句中加线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下面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下面加线的内容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⑤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创新能力训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这段文言文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表”是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④由是感激(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达于汉阴 B.受任于败军之际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苟全性命于乱世奉命于危难之间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作者强调自己本来志趣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