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到中华名族成立之间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54:00
清朝末期到中华名族成立之间的历史

清朝末期到中华名族成立之间的历史
清朝末期到中华名族成立之间的历史

清朝末期到中华名族成立之间的历史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说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4],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5].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朝历史
  清朝是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 清朝疆域(1820年)
  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金时期
  疆域区划
  清朝疆域
  清朝疆域变化图(5张)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和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以及南洋的兰芳共和国等.   清朝为维护中国领土作出的贡献   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   1689年,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确保外东北主权   1690~1757年,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漠西蒙古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由朝廷直接派员代表中央监督西藏事务   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击败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并于次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1878年,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设立新疆行省   1909年,签订间岛条约,以路矿权的代价确保了对间岛(吉林延边)主权,挫败朝鲜日本领土野心   近代清朝所丧失的领土   香港(1842年至1898年间分批割让或租借予英国,1997年回归中国)   澳门(1887年与葡萄牙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承认葡方在澳门的一切权利——“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1999年回归中国)   台湾和澎湖列岛(1895年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和澎湖主权回归 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中国).   外东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未收回)   外西北(巴尔喀什湖之东南、伊犁以西、以及喷赤河以东的帕米尔等地区约53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分别于19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被俄罗斯割占或强占,未收回)
  内地区划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明制,但根据自身实际做了很多改革,如东北三省、西藏、新疆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不同.   清朝继承元明以来的分省建制,以省为地方上的最大行政区域,下设府、厅、州、县,构成地方上的省、府、县三级基本行政系统组织.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定顺天府之地为四路厅、二十四州县,州县隶属于路厅.设官有兼管府尹事大臣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府尹正三品,府丞正四品,俱各一人.府尹总管京畿及四路的政令条教,“以成首善之化”,比一般府尹权力大,品级高,如升调州县官,可与总督会衔.府丞掌学校政令.属官有治中、通判,经历司经历,照磨所照磨,司狱司司狱,皆汉人.儒学教授,满、汉各一人:所辖四路厅同知正五品,各一人;州、县,知州、知县正七品,俱各一人.大兴、宛平二县并与五城兵马司分区而治,比外县高一品级.   天聪八年设盛京,顺治元年入关,原来盛京的六部俱废.自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三十年又重建户、礼、兵、刑、工五部.均置侍郎以下官,称“盛京五部”.又设盛京内务府,为外地所无.自顺治十年设辽阳府,十四年更名奉天府,至光绪三十三年改行省.奉天府所辖地方为府二,兴京同知一,直隶厅一、厅二,州五,县十四.设官有兼领府事大臣一人,由盛京五部侍郎内特简,后归盛京将军兼辖.府尹,满洲一人;府丞,汉一人,品级同顺天府.属官治中、围场通判、库大使、经历、司狱、巡检兼司狱、府学教授,俱各一人.府尹主府事,小事决之,大事呈报.   总督为省级的最高长官,全称为总督某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或兼巡抚事.清朝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内地十八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其余在边境并为清末所置.这些省是: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其中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为后设. 总督之下设巡抚,其全称为巡抚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或节制各镇,职权很广泛.有的加侍郎衔,为正二品,否则为从二品.巡抚基本上是管一省,也侧重于军事,但比总督管民政更多,为总管一省军事、行政、监察及教育在内的高级长官.清朝所设巡抚共二十一人,其中由总督兼的有奉天、直隶等八人,单独设的有江苏、安徽等十三人.山东、山西等五省巡抚皆兼提督衔,贵州巡抚兼节制兵马衔.   府是省之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知府为一府长官,从四品,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好.三年一考属吏,具其优劣上报.一切要政皆需通过督、抚允准乃行.清朝以知府“为承上接下要职”,故严谕督、抚对其考核.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协助知府,分掌粮盐督捕,江防海防,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众诸职.属官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   在府之外,同时还有直隶厅、州和一般厅、州.凡统治地方人多并直隶于布政使司的为直隶厅、州,地位与府大致相同.厅设官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设官知州正五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清朝在全国设有直隶厅四十一个,直隶州七十三个.其外的厅、州,称为散厅、州,地位略同于县.至清末,全国已设散厅七十八个,散州一百四十五个.散厅、州设官与直隶厅、州相同,而品级差一等.散厅、州属府管辖,个别的隶于将军或道员.   县是地方基层政权机构.清末全国设一千三百五十八个县.每县设官为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一人,主簿正九品,无定员.知县掌一县治理,主要是决讼断辟,劝农赈贫,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诸职.典史掌稽检狱囚.
  边疆区划
  清代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设专门的辖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旗,是中央政权领导下的基本行政单位.在维族地区,设总理回务札萨克郡王一人,治理该部政务,又设协理图撒拉克齐二人以佐之.清朝在新疆还派驻了伊犁将军,掌天山南北最高军政大权,下设参赞大臣一人辅之.在西藏,达赖(驻拉萨)和班禅(驻扎什伦布)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僧俗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清朝迁都北京后,在旧都盛京设内大臣一人,副都统二人.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各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区,清初仍沿袭明代土司制度,有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诸司,亦有土府、土州、土县的设置.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官改设流官,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帝王世系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清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清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 无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1908年~1912年 宣统 华龙陵园(1)
  (1)溥仪初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家属要求下移葬华龙陵园.
  清朝战争
  国内战争
  统一与平叛 击败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
  1644年—1664年,清统一战争(灭大顺、大西和南明)   1673年—1681年,清平三藩之乱   1681年-1683年,清收复台湾之战(南明遗留问题)   1690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1758年-1759年,清平天山南路之战(大小和卓叛乱)   1820年—1827年,清平张格尔叛乱(大小和卓遗留问题)   农民起义   1796年—1804年,白莲教起义   1813年,天理教起义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2年—1868年,捻军起义   其他   1862年—1873年,陕甘回变   1895年—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领导的革命运动   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也多次发生民变或起事,如陕甘回变.这些基本上以西部少数民族为主,许多都持续了十几年.与清初江南抵抗不同,此时清廷保护汉族民众免于受害获普遍支持.
  对外战争
  时间 战争 交战国 结果
  1627年 丁卯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1636年 丙子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685年-1686年 雅克萨之战 沙俄 沙俄败,《尼布楚条约》
  1765年-1770年 清缅战争 缅甸 签订和约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击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今尼泊尔) 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 英国胜,《南京条约》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俄美支持) 英法胜,俄国渔利,《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5年-1878年 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 浩罕国(俄英支持) 中国胜,收复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法国 中国不战而败,《中法新约》等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 日本胜,《马关条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八国胜,《辛丑条约》
  1900年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沙俄 沙俄胜,但未能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
  清朝条约
  平等条约   名称 时间 国家 简介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 1727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恰克图条约 1728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909年 中日,日代韩 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时间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  六百七十万两 1841年5月27日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香港岛 二千一百万圆 1842年8月29日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 六百七十万两 1843年7月22日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 —  1844年7月3日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俄 瑷珲条约 奕山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 1858年5月28日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3日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8日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四百万两 1858年6月26日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二百万两 1858年6月27日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 — 1858年11月8日
  中英 北京条约 奕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万两 1860年10月24日
  中法 北京条约 奕 — 八百万两 1860年10月25日
  中俄 北京条约 奕 4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 1860年11月4日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44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 1864年10月7日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  — 1868年7月28日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 — — 1869年10月23日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 — 1871年8月13日
  中日 北京条约 奕 — — 1874年10月31日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  二十万两 1876年9月13日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   1879年10月2日
  中俄 伊犁条约 曾纪泽  7万平方公里 九百万卢布 1881年2月24日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 — 1884年11月5日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 — 1885年4月18日
  中法新约 李鸿章 — — 1885年6月9日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桂良 — — 1885年6月9日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 — 1887年12月1日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 — 1890年3月17日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 — 1894年3月7日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3.6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 二亿两 1895年4月7日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赎回辽东半岛 叁千万两 1895年11月8日
  中俄密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李鸿章 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 1898年6月9日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 1901年9月7日
  中英 续订藏印条约 唐绍仪 — — 1904年7月9日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 — 1905年12月22日
  中俄 满洲里界约 宋小濂 1400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北部) — 191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