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论述沙漠化的生态机理多一点.是一个大题.内容多一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9:43:17
论述题论述沙漠化的生态机理多一点.是一个大题.内容多一些

论述题论述沙漠化的生态机理多一点.是一个大题.内容多一些
论述题
论述沙漠化的生态机理
多一点.是一个大题.内容多一些

论述题论述沙漠化的生态机理多一点.是一个大题.内容多一些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耕种.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沙漠化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也包括一部分亚湿润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沙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现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及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沙漠化国家遭致连年饥荒.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00万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每年都高达5~7平方千米,几乎每分钟就有11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继续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地的1/3,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与沙漠化的地域已由1949年的66·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985年的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沙化土地,每年还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工业交通建设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引起沙漠化的现象更为普遍.有一组统计数字很说明问题,我国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过度采伐占32·4%·过度放牧占29·4%,土地过分使用占23·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6%,沙丘移动占5·5%,城市、工矿建设占0.8%.由这些统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绝大部分(占95%)的土地沙漠化是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被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 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沙漠化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侧的撒黑尔.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沙漠化型态饲养着羊和骆驼,把整个地区的植物都吃光了,导致土地光秃秃的一片. 而较为湿阔的南部,则因家畜过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过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连不断的耕作,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们开始挖掘井水,当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养的家畜也就多了起来,又再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促成沙漠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该区人民生活普遍过得很困苦. 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所以不会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点点的水气,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会争着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会被过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质现在仍在无声无息的扩大中…
[编辑本段]沙地植被破坏严重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的极其简单,一句话,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也就是点上在治理的同时,面上在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越造林越治理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越大,草场退化沙化越严重的原因.这让城里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但具体原因确实很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从表面上看,沙地植被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原因有:沙漠化1.干旱区城乡群众、农垦大军、筑路大军等由于燃料需求→(砍伐、樵柴、连根挖)破坏沙地乔、灌、草植被→荒漠化发展. 2.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a、水资源不足而部分弃耕;b、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c、也造成沙地植被破坏→荒漠化发展. 3.半干旱(草原区)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广种薄收、轮荒倒种)土地沙化(开一亩沙化三亩)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4.(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过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草地大锅饭→大面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沙地植被破坏; 5.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有效管理)上游过量用水→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1、大面积人工林及天然植被死亡;2、耕地废弃,风沙活动再起)→沙漠化发展.以额济纳和民勤绿洲最为典型. 6.利益驱动(1、乱挖:甘草、苁蓉、冬虫夏草;2、乱搂:发菜→破坏沙地植被→沙漠化发展.)
2006/5/21
沙漠化生态学研究

一、沙漠化发生的生态学
机理揭示沙漠化发生的生态学机理,需从分析环境——生物——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入手.首先要了解沙漠化发生区的环境特征.
任何一种环境,其构成因子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但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又总有某种因子影响最大,作为主导因素限制有机体的生长和繁殖.那么,在沙漠化发生区是哪些因子呢?水分是限制因子,水分缺乏及水分状况不稳定性,是沙漠化发生环境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其次是疏松的沙质地表形成了地表原生脆弱性.频繁强劲的大风天气,又形成外界吹蚀动力.两者构成潜在的环境不稳定因子复合体又是发生在水分匮乏的环境中.从而构成叠加的不定增殖效应.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不能有意识地适应环境特点.如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植物——动物——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久已存在.特别是当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由于追求增加牲畜头数往往发生超载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草场退化的过程通常是从植株数量减少、高度降低、覆盖度变小开始.发展到优良牧草数量减少,覆盖度再下降,适口性差的毒草占明显优势,以致建群种改变.如果上述草场退化发生在沙质草原上,由于植物覆盖减少,便会出现裸露沙斑.在风作用下形成风蚀源,从而演变成一种特殊的环境退化形式——沙漠化过程.可见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沙漠化过程便是生态系统劣化过程的延伸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由于风蚀发生,使土壤库内供给植物参与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有机质及营养元素漂移出系统之外,造成本生态系统内物质代谢循环的失调.这种失调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大,风蚀量的增加,物质损失逐年增多.如内蒙四子王旗区中号乡沙质耕地开垦35年内,每年每亩风蚀掉有机质约217公斤,粘粒近3000公斤.计每亩风蚀损失表土400立方,使本来有机质就不多的沙耕地生态系统基本代谢功能愈来愈失调.
第二、由于牲畜过量啃食或其它人类活动的干扰,超出了植物可能繁衍更新的阈限,造成生态系统中物质代谢基本成分——生产者的消失,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由此可见,在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功能上和结构上劣化过程,直到发生结构上成分的消失和功能上基本代谢的失调,致使生态系统完全崩溃,这便是沙漠化过程的生态学机理.

二、沙漠化过程的生态学属性

在沙漠化过程中,初期地表形成风蚀破口,下风方向相应出现灌丛沙堆.当外界干扰因素持续作用下,沙漠化过程继续强化.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深,出现相应的地表形态和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所以,沙漠化过程具有自身演变规律.形成新的物质运动.从生态学角度认识沙漠化过程的规律,便是生态学属性.
(一)反馈性
沙漠化过程的第一个生态属性是反馈性.一经发生沙漠化过程,便有风沙流出现.而一旦产生风沙流,对沙质地表的吹磨作用远较单纯气流吹蚀力大(高出几十至几百倍),故其破坏过程、破坏速度将日益累进.即可概括为在沙漠化过程中,产生了风→风沙流→风沙流加重吹蚀的反馈过程,并随风速加大土地沙漠化程度急剧累进.
沙漠化过程的反馈特性,还反映在沙漠化成因(发展过程)中.当过多的人口为维持生存而过度开发或放牧时,使土地发生沙漠化过程.反过来正是由于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使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供应人畜需求的能力减弱,其反馈作用需要再度扩大开发.这样周而复始造成更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出现,发生沙漠化正反馈过程.
在草原地带的自然条件下,历史上曾有一些区域出现过沙漠化现象.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口压力小,当土地因发生沙漠化而变得生产低下时,人们即将其舍弃,而转向开发新的处女地.被舍弃的土地由于减去人为干扰而自行恢复,沙漠化过程逐渐减弱,产生了沙漠化的负反馈过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一个区域曾重叠发生沙漠化过程的现象.
深入分析沙漠化进程的反馈作用,不仅使我们认识到沙漠化过程一经发生后就有自行扩展的特性,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生产开发活动的实践中,懂得利用实践效果反馈的意义.把实际效果与预期的目的相比较,并将这种信息反馈到实践中,反过来研究实践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对实践进行调整.
(二)自我恢复能力
沙漠化过程的第二个生态属性是在沙漠化过程中,如消除外界干扰.其过程具有逐渐终止的特征.
自我恢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沙漠化过程的演化阶段和程度,也取决于沙漠化发生区的地带性特点,故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例如,科尔沁草原南、东部,榆林风沙区东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属易恢复地区.恢复时间三至五年;乌兰察布盟南部奴察哈草原等地,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地表有斑点分布的流沙及灌丛沙堆,沙漠化自我恢复时间为五至七年;鄂尔多斯西部,沙丘密集,降水量为200——300毫米之间,恢复的时间在10年以上.
沙漠化过程的自我恢复属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弹性所决定的,认识并掌握这一属性,对于防治沙漠化有一定意义.在沙漠化发生初期,或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局部地区,利用沙漠化自我恢复属性,采取封育的办法,控制人为的干扰,是有效果的.鉴于沙漠化过程的自我恢复能力是件随沙漠化进程发展而减弱的,因此,治理沙漠化的政策应当是从沙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和初期阶段开始整治,以便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沙漠化程度的生态学指标

沙漠化程度是沙漠化地区环境退化程度的客观反映.通常采用生态系统破失度与沙漠化程度对照的办法确定沙漠化程度的生态学指标.即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程度来判定破失程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各有不同层次,如下:
与之对应,生态系统的破失度分为O、Ⅰ、Ⅱ、Ⅲ、Ⅳ级.
最高破失度(Ⅲ):损害生态系统高层次(一级破失度的结构和动能,使生态系统崩溃,称之为生态系统“解体”)
Ⅱ级破失度:损害结构中各类组成成分和协调功能的,称为“衰败”.
Ⅰ级破失度:损害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及物质交换效率为开始阶段,称为“退化”.
将沙漠化程度类型与破失度相对应,即为沙漠化程度的生态学指标.例如,生态系统破失为Ⅰ时,该系统正处于退化初期,表现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是生物组成成分数量的减少和物质交换效率的减弱,而沙漠化程度是“正在发展”中的阶段.当生态系统破失度进入Ⅲ级,此阶段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基本成分消失(如绿色植被第一性生产者消失),基本代谢功能丧失,整个生态系统崩溃.此时,沙漠化过程已发展到严重阶段,呈现流沙密集的沙质荒漠景观.
利用能量分析手段,研究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产系统效率,并通过对效率的分析比较,也可作为对沙漠化程度量的判断.如农田生产系统是投放能量和物质并有产出的开放系统.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等量投入所换取的效益却不尽相等,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同.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采用某种农田产品产出(输出)能量与投放(输入)的能量的比值(E)来表示.我国一些农业生态工作者认为,合理的农林牧结构对提高农田产投比有作用.据沈享理先生的资料,以产量为标准:高产型(产量为800斤/亩).产投比值为2.4以上;中产型(550—800斤/亩),产投比为1.8—2.4;低产型(少于400斤/亩),产投比为0.9—1.4.能量计算方式,是一种经济分析与生产效益的综合标志,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反映,可作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标志.因而可将其引伸运用到沙漠化地区.用其衡量农田沙漠化程度.
根据推算,当耕地范围内沙漠化土地已占50%时,产投比值在1.0以下;当沙漠化土地占耕地比例为30%左右,沙漠化程度属于中等时,产投比值在1.0—1.5之间;当沙漠化土地占耕地面积10%以下,产投比值为1.5.可见沙漠化程度反应到农田生态系统能转化效率上,当能产投比值为1时,表明此生产系统中,能投入量与产出量相等,是该系统可能存在的下限.因为转化效率在1以下的生产过程是入不敷出的生产损耗过程,标志着该种生产系统的衰败.此值相应于农田沙漠化程度从“正在发展”阶段向“强烈发展”阶段转化的临界值.
从以上讨论中可看到.在沙漠化过程的进程中,存在物质运动量与质的关系.如从原生环境开始退化.首先是量的变化(生物数量减少.产量降低).当这种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便产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过程阶段,即环境退化至不易复元的临界值.例如,生态系统的破失度为Ⅱ,能产投比值为1,都是有数量内涵的,这种“度”是决定物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存在的界限.因而着力研究“度”的衡量有着实际意义,它显示着一定环境下自然资源可能负载的开发能力.因此,我们探讨沙漠化过程生态指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研究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方法,可以从中获得在开发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转化的临界值.将其作为判断开发程度和自然环境变化过程的预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