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道中国地理题我国海流和潮汐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的特点我国海底地貌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23:52:51
几道中国地理题我国海流和潮汐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的特点我国海底地貌的特点

几道中国地理题我国海流和潮汐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的特点我国海底地貌的特点
几道中国地理题
我国海流和潮汐的分布规律
土地利用的特点
我国海底地貌的特点

几道中国地理题我国海流和潮汐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的特点我国海底地貌的特点
■潮汐规律的掌握
由于太阳与月亮的引力作用,我国大部分沿海海域,均为一昼夜各出现海水涨落一次的潮汐现象.大连地区的潮汐变化比较明显,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或农历十六到二十)为大潮汐,当地人称为“大活汛期”.农历的初六至十二(或农历二十一到二十六)为小潮汐,当地人称“死汛期”.每日的潮汐时间变化均后延45分钟左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成不变规律.对于海钓钓友来讲,要掌握这一规律并非难事,只要摸清当地其中一天低潮或高潮的准确时间,然后后延45分钟左右,就会准确掌握第二天和数天后的低潮和高潮的时间.对于海钓来讲,潮汐规律的变化与海鱼吃钩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潮汐的海流流速大小,决定了海水中的营养盐(溶氧量)的多少及浮游生物的多少.而海水中溶氧量的大小及浮游生物的多少又决定了海鱼觅食的生理机能规律,这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所以,要使海钓活动有所收获,必须要准确地掌握潮汐变化与海钓的相关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气旋型大洋环流.环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
(3)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在夏季呈顺时针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流动的季风洋流.
(4)在40°S附近,南极大陆的外围,海面广阔,陆地很少,受中纬西风影响,形成一个绕地球一圈的西风漂流.
在我国陆地面积中,耕地占13.7%,园地占1.1%,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0%,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占3.1%,水域占4.4%,未利用土地占25.8%.上述数据不含我国台湾省.
我国土地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占全部土地的67%以上.
(2)各类用地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大.我国的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带,而牧草地、未利用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带.
(3)因人口众多,人均各类用地数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值的一半.我国人均林地和牧草地仅为世界的18%和33%.
(4)近年来耕地大量减少,土地退化,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据调查,1986—1995年我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7500万亩左右.近年来一些地区对耕地投入减少,重用轻养,地力衰退.由于超载放牧,滥砍森林,全国有四分之一的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的面积不断扩大.三废污染和农药污染面积有所增加.
(5)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粗放.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指数、耕地复种指数、林地利用指数、牧草地利用指数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各类用地的实际利用水平和产出率却不高.在我国建设用地中,特别在近年来建立的各类开发区中,一些土地被闲置撂荒.在农用地中,我国农产品畜产品单产也明显低于先进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土地利用潜力很大.
辽冀海域
勘界调查区海岸与海底地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海岸与海底地貌均大致以红石嘴附近向海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是受大石河入海泥沙影响的以堆积作用为主的地貌发育区,潮间带以沙滩为主,水下岸坡上大石河三角洲和水下阶地发育,陆架平原由早期大石河水下三角洲堆积体为骨架构成;东部红石嘴至环海寺地嘴之间是以岬角侵蚀物质供给为主的地貌发育区,潮间带以海蚀平台和砂砾滩为主,水下岸坡上暗礁成片分布,没有水下阶地发育,由于泥沙来源有限,海底动力地貌过程以侵蚀作用为主,芷锚湾海区是以自娘娘庙至芷锚湾一带沿岸小河入海泥沙供给的,以近岸堆积,水下岸坡侵蚀为特征的地貌发育区.
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
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
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
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O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有趣的是,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中央地带.而是在西部的大陆架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系列巨大的岛弧和海沟带.岛弧和海沟紧挨在一起,构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剧烈的地带,地形高差达15000米.在岛弧内侧与大陆之间是一系列边缘海,岛弧外侧紧挨着深达的海沟.其中深度超过一万米的有4个,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就分布在这里.
在太平洋东部、南北美洲沿海一带,没有岛弧,只有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10多个.其中秘鲁一智利海沟逶迤近长达5900千米,是世界海洋中最长的海沟.太平洋边缘的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约占太平洋底总面积的10%.
东海海底地貌特征
地质基础 东海西起我国浙闽沿海,东止琉球群岛,面积约为七十七万平方公里.东海陆架十分宽浅,外侧为孤形的海槽、岛架所包围. 根据重力、磁力、地震等资料,结合周边地质,可把海区地质构造划分为:浙闽隆起区、东海陆架盆地、陆架边缘隆折带、冲绳海槽盆地和琉球隆起区(见图1).
在印度洋海底中部,
分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梅岭.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在罗德里格斯岛交汇.中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梅岭的北部分支,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个别出面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一印度梅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相连.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一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梅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错杂,宽度最大的达1500千米,其间还分布着许多横向的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