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亚热带”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角洲 什么是季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1:00:22
“热带”“亚热带”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角洲 什么是季风?

“热带”“亚热带”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角洲 什么是季风?
“热带”“亚热带”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角洲 什么是季风?

“热带”“亚热带”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角洲 什么是季风?
热带
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的热带,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39.8%.在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其他热带地区,一年内有两次直射,而且,这里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高,变化幅度不大,因此,这一地带终年能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气候炎热,称为热带.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从赤道到南北回归线,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逐渐增大.在回归线上,最长和最短的白昼相差2小时50分.由此可见,在热带范围内,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是极小的.
亚热带
Subtropics
亚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竺可桢先生认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横断山脉以东(22~34°N,98°E以东)的广大地区.涉及16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约2.4×106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亚热带属东岸湿润季风区,位置比西岸气候型偏南5~8个纬度,比大陆气候型偏北6~7个纬度.与世界同纬度比,除沙漠地区外,是最暖热的地区,雨量远比同纬度的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四季长青,土壤肥沃,生物生产力高,农作物高产优质,是我国主要的农林产区.
我国亚热带丘陵山地雨热基本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多在38×108~54×108焦耳/米2,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4250~8000℃之间,大于10℃持续天数,在220~35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多数降水在作物需水较多的温暖季节.在主要农林作物生长季节(4~10月)的太阳辐射、积温和降水可占全年总量的70~85%,光、热、水的配合,有利于亚热带各种喜温作物,林果和灌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
但本区也是我国降水量最多,暴雨最频繁,强度最大的地区.特大暴雨的出现,不仅大大减小了降水的有效性,也严重危害了山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此外,低温冻害、寒害、冰雹以及高山区的雪害在本区也屡见不鲜,给山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本区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由于山岭对光、热、水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气候带(层),尤其是中山层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气候.该层的许多大气物理现象和气候特征是本区所独有的.随着山脉走向,坡地方位和地形起伏的不同,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阳坡和阴坡,坡地和盆谷地,可以出现迥然不同的气候,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亚热带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结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商品生产.丘陵山区是森林立身之处,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丘陵山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意见如下:
增加投入发展立体农业 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低产田,低产园(如桔园,茶园等),低产林(如油茶林、油桐林、杉木林等)占很大的比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物资(如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因此,大幅度增加对丘陵山区的物资投入,促使科技进山,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并应根据各种条件,发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针对山区气候特点,布局山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层(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
中层(海拔400~800m)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
上层(海拔800~1000m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
本区山体高度一般约为1000~1500m,人类活动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林农湿冷气候层,南、中、北亚热带有所区别.水稻种植上限高度,中亚热带可达1200~1400m,北亚热带为900m左右.北亚热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达1500m左右.采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发展养牛、养羊业.
三角洲
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冲积平原.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上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角洲根据形状又可分为:①尖头状三角洲,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②扇状三角洲,如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③鸟足状三角洲,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三角洲很多,主要有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等.三角洲地区不但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在潮流界上下移动的范围内,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和尖形三角洲.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世界地图,会发现在世界各大河的入海处,大都有一个三角洲.如埃及尼罗河(世界第二大河)入海处,就有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24000平方千米;美国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大河)入海处的三角洲,呈鸟足状,面积达26000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世界第三大河)、黄河(世界第五大河)以及珠江入海处,也都有面积很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是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这些混在河水里的泥沙从上游流到下游时,由于河床逐 渐扩大,降差减小,在河流注入大海时,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少,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盐),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能 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于是,泥沙就在这里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这时,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过去.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往往形成尖端状,而北方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堆成为一个三角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地区.如我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活,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 件稍差一些.
当然,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如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没有三角洲.这是因为钱塘江水里的泥沙含量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口形的江口,涌潮 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即使有些泥沙侥幸留下来.堆积在钱塘江口,也难以加高,只能般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形不成露出水面的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
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十大河流三角洲?
1)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孟加拉国、印度):80000平方千米
(2) 长江三角洲(中国):50000平方千米
(3) 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泰国):44000平方千米
(4) 尼日乐河三角洲(尼日利亚):36000平方千米
(5)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缅甸):30000平方千米
(6) 勒拿河三角洲(俄罗斯):30000平方千米
(7)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国):26000平方千米
(8) 奥里诺积河三角洲(委内瑞拉):26000平方千米
(9) 尼罗河三角洲(埃及):24000平方千米
(10) 红河三角洲(越南):15000平方千米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是由河水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的.从平面上看,形状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带下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的.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底边向东逐渐扩大,一直伸展到海边.在距今大约两三千万年前,长江口地区还是一个三角形的港湾,长江自镇江以下的河口像一只向东张口的大喇叭,水面辽阔,潮汐很强.长江每年带下的四五亿吨泥沙要向大海倾泻,由于入海口的流速减少,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使得大部分泥沙在河口地区逐渐沉积下来,最终形成一个尖角形的三角洲.
季风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季风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气候,那里的降水多半来自夏季风盛行时期.我国古代利用季风实施航海活动,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明代郑和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启航秋季返回外,其余六次都是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西南季风期间归航.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风活动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了

1:地理上把0-23.5度之间的地区叫热带,因为这里有太阳直射现象,热量丰富
2:所谓“亚”,就是“次于”的意思,也就是说,亚热带的热量没有热带丰富,但比温带强,这一概念比较模糊,一般不具体到哪个纬度范围,不过可以默认为是回归线到30度之间以及这附近地区
3:三角洲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所以要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河流含沙量较大;(2)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使河流入...

全部展开

1:地理上把0-23.5度之间的地区叫热带,因为这里有太阳直射现象,热量丰富
2:所谓“亚”,就是“次于”的意思,也就是说,亚热带的热量没有热带丰富,但比温带强,这一概念比较模糊,一般不具体到哪个纬度范围,不过可以默认为是回归线到30度之间以及这附近地区
3:三角洲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所以要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河流含沙量较大;(2)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使河流入海时流速降低,才能有泥沙的沉积。所以,如亚马孙河,因水中含沙量小而下游无三角洲,而刚果河则因下游地形崎岖水流速大而无三角洲。
4:季风就是风向有季节性变化,一般在高中,我们认为风向的变化角度要在120度以上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季风。季风的成因有2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海上形成冷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夏季反之,东亚季风就是典型代表;(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季节性移动。南亚季风就是典型代表。
(你还是学生吗?呵呵,好好学地理,这门课很好玩的,加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