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30:00
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亲家吃“莲螺”
粒定从前,潮阳内地一位名叫阿山的人,第一次应邀前往海门对手亲家阿海家作客.阿海与阿山在客厅一边品尝潮汕工夫茶,一边谈天说地.日将近中午,阿海的家人便把午餐准备好了.只见桌上摆着两盘鲜美的“莲螺”,还有其它菜肴及米酒等.阿山早就听说“莲螺”肉质鲜美可口,是极好的酒料,不禁暗自流口水哩.
用餐之时,阿海一手拿着熟“莲螺”,一手拿着小竹签,教对手亲家阿山怎样挑“莲螺”肉.阿山按照对手亲家阿海的示范,将小竹签插入“莲螺”肉头部,然后捏紧小竹签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想一下子把螺肉挑出来.但由于方法不对头,用力过大,仅仅拉出了一段螺肉.他将那段螺肉蘸一蘸辣椒水,往嘴里一送,慢慢咀嚼起来;又呷了一口米酒,嘴里回味着,味道果真妙不可言.阿海若有所思地说:“亲家,刚才你把‘莲螺’尾弄断在‘莲螺’壳里面,你快把它弄出来,那可是最好吃的.”
阿山又按照阿海的示范,右手拿着螺壳,螺壳嘴对准左手心用力震动起来.由于用力过猛,结果把“莲螺”尾弄丢在地上.阿山弯下腰将它捡起来,顺手往嘴里一送.谁知他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呸呸呸”地呕吐个不停,连忙用清水漱口.原来,阿山错把鸡屎当成“莲螺”尾捡起来吃了.因为“莲螺”尾的颜色跟鸡屎的颜色差不多,难怪他会弄错.尽管阿海再三招呼对手亲家阿山继续品尝“莲螺”,然而阿山再也不敢问津了.
担柑食了剩柑担,
这是一句诙谐有趣的潮汕民间俗语,用于比喻、批责那些好说大话,爱吹牛皮,言过其实或要求过分,或者自高自大,争名夺利的人.意思是说一担(两筐)柑食完了,自然剩下空的柑担.潮语柑担与“敢口旦”谐音.“敢口旦”潮语就是敢说.但此是贬词,是不符合实际不能实现的空话.
这句俗语,无论其形其意,均源自旧时民间一种游戏,称“赌蔗斗柑”.这是秋收后农闲时节,乡民自发的娱乐消遣活动.这种活动,潮汕有,广州地区也有.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第337条就写到‘:广州儿童,有赌蔗、斗柑之戏.蔗以刀自尾至首破之,不偏一黍,又一破直至蔗首者为胜.柑以核多为胜.有咏者云:‘赌蔗斗柑独擅场’在潮汕,笔者旧时见到的赌蔗斗柑之戏与广州有所同,也有所不同.赌蔗作法相同,但参戏者和斗柑作法则不同.在潮汕,参戏者多是青壮年,他们热血方刚,好强好胜.每当秋后农闲季节,柑蔗成熟上市,这些年轻人闲着没事,就三五成群常聚于村头巷尾卖柑卖蔗小摊贩旁,进行赌蔗斗柑活动.斗柑是以猜中柑肉瓣数为胜.胜者食柑免钱,猜不中者则出钱买柑.其游戏方式有两种:一是摊主作东,众人竞猜;二是参戏者互相打赌.无论哪一种方式,摊主都乐于参予和支持.因为打赌斗猜的结局,他的柑也卖完了,对其生意很有利.又因为柑肉瓣无定数,要猜中难度大,往往胜少输多.年轻人又不易认输,一再进行,直到担柑猜完食了,竞猜才结束.这“担柑食了剩柑担(敢口旦)”的俗语就由此而生.其原意是指那猜不中者无本事,直到一担柑猜完食了,还猜不中,岂不是只剩柑担,谐音含意指“敢口旦”.后来引伸用于对有类似说不准,言不符合实际的比喻.
解放后,由于社会不断进步,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高级,这较为低级的赌蔗斗柑游戏已逐渐消失,再不多见.但由它所形成的俗语却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柑是潮汕常见之物,担柑和柑担又是潮人很能理解之词,柑担谐音为“敢口旦”很有趣,故这句俗语就在潮人中常用不衰.
“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
猪是全身宝,这是过去农村不可缺少的家庭副业.养猪须用喂槽,其质料有木、陶、石制成,形式有长形、方形、圆形等状,在农村是常见的.建国前,澄海县则发现有用玉石制成的大型雕刻玉猪槽(见图).图中这件玉猪槽重4298克,长46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玉质深绿色,活耳,耳雕刻狮头形一对.50年代被澄海县文化部门征集,现珍藏在澄海市博物馆,列为馆藏珍贵文物.
潮汕民间流传有一句“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俗语.
历来澄海上华冠山村村民,每年正月十八日赛大猪、大鹅,是村中的传统习俗.村民凑合养大猪在神前比赛,最大大猪总肉量超400市斤,各社赛区,吸引周围四乡六里男女老少前来观赏,热闹非常.
历史上发生过八国联军,抢夺北京圆明园文物后,部份带走出国,部份在市井折价出售.冠山邻村的渡头村有一富户,则买到圆明园流散出来的这件玉猪槽,富户看到每逢正月冠山村民赛大猪、大鹅的壮观场面,自己竟将购得这件珍贵玉猪槽,派人守看保护,搬到神前展出.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潮安、汕头附近群众都前来观看奇宝,盛况空前.因此,“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故事便在民间传开.
放掉面桃去抢饼
在潮汕文化丛书第一集的《潮汕妙语典故》中收集了“放掉面桃去抢饼”这句俗语,按里面的解释典故似乎有点欠佳,我觉得这句俗语应出自潮汕的“施孤”习俗,这就要从中元节说起.
古代一年有三元,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为称下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又称鬼节,许多地方有这个节日,各地的活动都大同小异.
在潮汕,中元节即鬼节这一天,各乡各里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施孤活动”.传说这一天,地府会开地狱门,至七月三十即“禁狱”,所有鬼魂会在这段时间被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家看看并让后人祭拜,拿贡品吃顿饱.自然有一些孤魂野鬼无家可归,只有到处流浪,而各乡里的人会在中元节这一天或者至七月三十其中的某天,在每个村的村头设个祭坛,上面放了各种各样的果品、纸糊的衣服、日用品、纸钱给那些得不到普渡的鬼魂去拿.
神鬼“抢孤”的场面我们是看不见的,因为这是一种迷信思想,于是,活人也学神鬼“抢孤”,人们认为把抢到的东西吃掉,或喂猪,祈求平安.这个活动有的在塔上进行,有的地方则是事先把一个用扁竹条编成的“孤盘”分到各家各户,等人们把一些祭品放到“孤盘”后再被回收回去整齐的放在通往村外的大路两边,村民就会站到祭品旁,等发令的鞭炮一响,大家就会互相争抢祭品,抢多少得多少.
据说某村有一民妇,为人贪婪,有一次去“抢孤”,选了一盘“面桃”站着,面桃是一种用面做成桃形的包子.等到鞭炮声一响,民妇还觉得这些面桃太少,还想跑过对面路边抢一个小孩孤盘里的饼,谁知她跑到小孩跟前,机灵的小孩见状已溜之大吉,民妇再想回头去拿回刚才的面桃,谁知那些面桃已落人别人手中,剩下一个空盘,于是便有了“放掉面桃去抢饼”这句俗语,它常用来比喻有的人放弃了既得的利益而去夺取另一个利益,结果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有些人今天想做这个,明天还想着做别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到头来一事无成,人们便会说真是“放掉面桃去抢饼”.
牛仔唔北虎
潮汕俗语“牛仔唔讠别(音北)虎”,与汉语中的“初生牛犊不识虎”同义,都用来喻人.
小牛未经世面,便有一股老牛所缺少的勇气,不怕任何庞然大物,包括人见人畏的老虎.可以举唐代诗人王勃为例子.勃少有才名, 6岁便能文.唐高宗咸亨二年(671),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滕王阁.重阳日,在焕然一新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这年14岁,路经南昌,也参加宴会.阎伯屿为夸其婿吴子章的才学,命吴事先精心准备了一篇序.但阎表面上又要请在座海内才俊作序,大家都知其用意,一一谦让,轮到年龄最小的王勃,居然毫不推辞,拿起大笔挥洒起来.这颇令座上饱学之士大吃一惊,也令阎大人侧目.勃流水行云,终令阎击节叹曰:“此天才也”.其婿之作也不敢拿出来献丑.
潮汕也有不少这方面例子.我们可以举明代状元林大钦.传说他 13岁便到银湖村设帐授徒.乡人欺他年少,多方刁难,或出“银湖院后虎耳草”之句考他,林竟然从容对曰:“金石宫前龙眼花”,终令乡人叹服.还传说少年林大钦敢与强占民田的薛举人辩理,令其折服认错.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牛仔唔讠别虎”,便缺少大牛与老牛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少年气盛,不可一世.或者不懂得官场的利弊、仕途的艰辛,缺少理智的光辉.再说王勃,由于博学多才,被沛王召为修撰.当时诸王无所事事,盛行斗鸡游戏.王勃写了一篇檄文,矛头直指英王之流玩物丧志.这篇文章,高宗李治读后很生气,认为是在破坏诸王间的关系,当即把他逐出王府.恃才傲物的王勃碰一鼻子灰,连累其父也被降职赴远方.后来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溺水,惊悸而死,只活了27岁.
神童短命.潮州神童苏福只活14岁,曹宗才活20岁,林大钦也不过活了36岁.潮汕人归结为“早出日头唔成天”.其中哲理,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