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20:03
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也是邓小平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长期以来在领导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实践观,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实践观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出“不搞争论”的思想,重新确立实践的核心地位
费尔巴哈虽然不否认实践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不懂得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不懂得实践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实践,因此,必然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在标志他新世界观成熟的名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实践作了这样的界定:一是从客观现实的活动形式去规定实践,把实践看作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从而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能动活动,借以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还把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最基本的实践形式,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从物质生产劳动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强调指出,理论依赖实践,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①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坚持了这一观点,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搞争论”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他把实践当作人的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指出:“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②“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③“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④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说是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出发,要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原则.”⑤“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⑥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各国的建设道路,只有在马列主义同本国实际的结合中,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找到. 从尊重实践出发,邓小平一贯反对空洞的争论.他曾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⑦文革耽误了十多年,已经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再老是在一些抽象理论问题上争论不休,于国于民不利.“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⑧对外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争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如此重视实践,主张让事实说话,反对空洞的争论,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坚持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为了彻底冲破长期禁锢着人们思想的藩篱,解放思想,争取时间,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是实践第一思想的一种通俗表述,它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发明的“不搞争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一大理论贡献.
二、坚持“试验”的工作方法,提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观点,突出试验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试验是人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邓小平积极倡导试验的思想,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⑨.我们只有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才能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提出“试验”这种实践形式和认识方法就是出于上述考虑.他多次指出,从一定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瑠;“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瑡;“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瑢;“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琐;“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瑶.试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形式,是一个主观与客观动态结合、动态统一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都是试验的结果.“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尝试,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败的尝试,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瑥 邓小平不仅一般地论述了试验的重要性,而且还对试验作了全面的阐述.首先,胆子要大,要敢闯,敢“冒”,有勇气.邓小平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瑦“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瑧“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如此.”瑨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中,要提倡和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那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一招,即为振兴中华所必须,又需要摸索前进.在这里,要是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就会坐失良机,搞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其次,要看准再试,尊重实际,尊重实践.邓小平主张敢试敢闯,并不是要人们乱冲乱撞,而是有条件的.他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莹所谓“看准”就是要看准客观实际,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瑠.再次,试验中小错误难免,但要避免犯大错误.我们现在所做事既然是试验,那就难免会出错误;既然是探索,“难免要犯错误”瑡.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要争取犯得小一点,不能犯大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瑢,“发现不对就赶快改”琐.“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瑶在这里,善于总结经验,就是既要及时总结,还要不断总结.及时总结,体现了我们在改革开放事业中要避免蛮干,既积极又谨慎;不断总结,则反映了由于社会实践都是一定的历史的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过程来说,个别的实践还不足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可靠标准,因此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从实践的总体上,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全面地严密地检验我们认识的真理性.最后,坚持试验形式的多样性.在试验中,要允许多样性,不强制.试验没有统一的模式.既然鼓励和提倡大胆地试,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是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事物的矛盾关系和辩证运动,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对立的两极,而是在对立统一中有一个中间带、转化带.在这样广阔的区间里,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向未必都是非此即彼,而是呈现出变动的多样性.
总之,勇于探索,大胆试验,体现了主观努力与客观制约,科学的革命精神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在邓小平哲学实践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坚持实践标准,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和发展了实践标准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然而,就是这么一条耳熟能详、毋庸置疑的基本原理,却被林彪、“四人帮”给颠倒了.就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广大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关键时刻,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支持并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说:“我出来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瑥1978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精辟地阐明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尖锐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1979年7月29日接见中共海军委员会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他指出:“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瑦不仅如此,他还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党的思想路线.1980年2月29日,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瑧邓小平倡导并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全面进行提供了思想路线上的保证.邓小平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把它纳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大大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瑨但他又不仅仅停留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一般哲学命题和基本原则上,他的贡献还在于将这一原理具体化、现实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他先后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新时期拨乱反正一开始,就鲜明地重新提出这个标准.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莹“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瑠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写道:“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瑡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瑢总之,一切体制、政策、方法、措施都要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不仅原来的要接受检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也要接受生产力的检验.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就要肯定和坚持,凡是束缚和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都要否定和改革.生产力标准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加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简单化,特别是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观念,成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一大思想障碍.为了澄清是非,明确方向,推进实践,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琐“三个有利于”标准比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适用范围更广泛.它着眼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把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真理是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价值是实践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具有目的性.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具体化、系统化,它使实践标准由抽象走向具体.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发扬与光大.从恢复实践的哲学核心地位,到鼓励试验,再到提出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也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邓小平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邓小平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革命风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作出了新的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