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庭前柏树子.东来只为麻三斤.是啥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37:59
佛本庭前柏树子.东来只为麻三斤.是啥意思

佛本庭前柏树子.东来只为麻三斤.是啥意思
佛本庭前柏树子.东来只为麻三斤.是啥意思

佛本庭前柏树子.东来只为麻三斤.是啥意思
有点长 希望你能看完
时间:唐朝.
地点:赵州观音院佛堂前.
人物:赵州从谂禅师,一个大和尚.一群小和尚.
场景:万里晴空,风和日丽.古柏森森,枝摇条拽.大殿内,僧众列集,表情肃穆,都在聚精会神,听赵州禅师讲禅.

赵州从谂禅师:“老僧我,年青的时候,曾到沩山灵祜禅师处学习,恰好,有学僧前来拜谒.学僧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不回答问题,反而对来人说:‘把禅床给我搬过来’.据我看来,作为得道宗师,当时他不应该这样来回答学人的问题,应该以本份事来来开示和导引.”

话音刚落,马上有学僧起立,当庭发问:“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禅师抬头,仰望着风中摇拽的古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庭前柏树子.”

学僧又问道:“师父,你不要用境界开示来人.你还是请您明确告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道:“好吧,我不用境界开示,我会明确告诉你.”

学僧追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正色,朗声答言:“庭前柏树子!”

学僧所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话中的“祖师”,是指禅宗的中土初祖达摩.

自慧能以后,禅门弟子们反覆参究为什么达摩从西土而来,急切地感悟达摩来中土弘扬禅法到底意趣如何,所以,“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一直成为禅门中的热门话题.

答案,林林总总.其中,唯独赵州禅师的回答,最为情趣盎然,最为合情合理,最让人咀嚼不已.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便是拣择.”赵州禅师的这些话,就是指出:语言,即是分别妄想.眼前的学僧刨根问底,死死咬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一种分别妄想.

如果赵州禅师像日后的大梅法常禅师说“西来无意”,显然就缺乏活的机用,堕入无事的死水,微澜不起.

所以,赵州禅师并不接学僧的话头,他随口一句“庭前柏树子”,其实是张牙舞爪,抖擞威风,目的就是想促使学僧能悚然惊醒,顿断理路.

学僧性愚,不依不饶,认为赵州和尚是“将境示人”,以譬喻还譬喻,怀疑赵州禅师的答言模棱两可.

赵州禅师很有耐心,表示说“我不将境示人”.学僧自以为得计,再次追问.不料,赵州禅师依旧是那句“庭前柏树子!”

如果尽剥禅悟的隐语不深究,赵州禅师所说的“庭前柏树子”,只是随意表达的一种物体罢了.如果他当时看见迎头飞来一只乌鸦,肯定会回答“一只大乌鸦!”所以,他所说的是“柏树子”,只不过用这个概念来推翻学僧粘连于物的执着,来表达禅不可言道的精髓所在.

至此,这个公案还不算完.

那个学僧慧根短浅,但是喜欢刨根问底.隔了几天,他看到赵州和尚坐在院子里面晒太阳,就问:“柏树子,有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有”

学僧:“柏树子既然有佛性,它什么时候能成佛呢?”

赵州禅师:“待虚空落地时.”

学僧:“虚空几时落地?”

赵州禅师:“待柏树子成佛时.”

学僧惘然,耷拉着脑袋,丧家犬一般,悻悻而去.

其实,赵州禅师的“虚空落地时”,不是实指,而是借喻禅宗至境中那种能够泯灭心和境等种种妄想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身处“妙高峰顶”的感觉.

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指出一切都是境由心生.所以,学僧以俗眼观之,柏树子是境;但赵州禅师以佛眼观之,柏树子就是心.正因为如此,在前一个语境中,赵州禅师言之凿凿,说他自己并没有“将境示人”.

学僧不是知名达慧的根器,他转头再问赵州禅师“柏树子可有佛性?”显然,他还是固执于“有情”.柏树子在“有情”的前提下,才能探究它是否有佛性.如果柏树子属于“无情”的类别,当然它就没有佛性.

赵州禅师泯灭差别,消除六根,想给学僧打通凡圣,断言柏树子有佛性,能够成佛.这是因为,境即是心,心即是境,所以,“无情”的柏树子,也是“有情”之心的外现.

那个学僧的问题,恰恰是不少初入禅悟之门的人们的问题,正是他们自己内心中对于问题、名相的执着,最终成为了自己修禅悟道的最大障碍.

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就是让愚顽的人们去掉蔽遮在心中的云翳,把握眼前,之下人心,契入禅境,从根本上截断一切妄念.

与此相类,赵州和尚还要口头禅:“吃茶去!”.

话说有一日,有二位外来僧人来寺院参访赵州禅师,态度极其礼敬.

赵州禅师问他们:“你们以前来过这里吗?”

一僧躬身回答:“未曾到.”

赵州禅师:“吃茶去!”

另一僧忙说:“我曾到过这里.”

赵州禅师:“吃茶去!”

一直侍立在一旁的监院,大惑不解,就问:“师父,这两个人,来过的、没来过的,为什么您都要他们吃茶呢?”

赵州扭头,大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

赵州立刻说:“吃茶去!”

曾到的和尚,未曾到的和尚,还要本来就在寺庙的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呢?

要去吃什么样的一碗茶呢?

这碗“赵州茶”,盛装着赵州禅师的一颗滚烫而平静的禅心.

“我法无别”.体证禅悟,关键是不同个人独特的体验与实证.所以,如果以语言来表达,难免隔靴搔痒.

“吃茶去!”各吃个人茶,各饮各人水.冷暖浓淡,苦甜酸咸,都是自己的实在体悟.

所以,赵州禅师的禅法,在无尽的回味当中,还有一种众生平等的意念在里头.

参禅悟道,修心最难.

禅宗的机锋话头,到了宋代,就从赵州和尚的淡泊,日趋激烈和浓艳.

宋朝的张九成,是个状元郎出身的大理学家.那时的文人,都喜欢参禅讲道,一次,他去寺庙造访喜禅师.

禅师问张九成:“你来这里,想干什么啊?”

张九成自觉很诙谐,拿着肉麻当有趣,回答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喜禅师,就是大慧宗杲禅师.他的法号叫“妙喜”,所以张九成说自己“特来参喜禅”.

眼见面前这个人面露得色,自以为是,大慧宗杲禅师知道他禅悟的根基不深,机缘未至,就反唇相讥地问道:

“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男人就怕戴绿帽,张九成自己无明火顿起,大怒回言:

“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

见小张发怒,大慧宗杲禅师莞尔,笑看对方,说:

“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号称已经“打死心头火”的翩翩状元郎,暴跳如雷之下,“炉内又起烟”,浅薄的智识,顿时显现.

听妙喜禅师如此讲,张九成不得不低头,深感惭愧之余,大有所悟(故事见褚人获《坚瓠集》)

可见,无论是“庭前柏树子”,还是“妻被别人眠”,都是禅宗大师们信手拈用的即兴点染.如果学人悟性高,自然从中受益非浅.
多嘴一句,那个张九成,乃宋代理学发展过程中从二程到朱陆的关键性人物.由于他早年多与禅宗大师交游,受禅学影响颇深,而被理学家讥讽为“改头换面,借儒谈禅”.朱熹更进一步,把他的见解斥为“洪水猛兽 ”.

由于张九成是秦桧的政敌,宗杲禅师日后也受牵连,被秦桧强迫还俗,一直到权奸死后才重新披上袈裟.

如果秦桧秦大人胸中有“柏树子”,哪里会干那么多缺德事!
“佛是庭前柏树子,东来只为麻三斤.”这是几年前写的嘲佛诗中的一句,同样出自丛林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祖西来意?他回答:庭前柏树子.有人问守初禅师:如何是佛?他回答:麻三斤.两者颠倒了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