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还要有写出剩下几只,平时习性,还有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0:20:28
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还要有写出剩下几只,平时习性,还有特征

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还要有写出剩下几只,平时习性,还有特征
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
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
还要有写出剩下几只,平时习性,还有特征

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濒临灭绝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还要有写出剩下几只,平时习性,还有特征
东北虎 熊猫 眼镜蛇
东北虎:编辑本段物种名称
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Siberian Tiger
别名:西伯利亚虎,东亚虎,满洲虎,阿穆尔虎,乌苏里虎,朝鲜虎,亚洲虎.
编辑本段所属科目
界: 动物
门: 脊索
纲: 哺乳
目: 食肉
科: 猫科动物
属: 豹属(Panthera)
种: 虎(P. tigris)
亚种: 东北虎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2.8米左右,尾长约1米,平均体重400千克,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另一说法:汉字“王”,是根据虎头斑纹之状所造的象形文字).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犬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分化
在朝鲜半岛分布的虎,曾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亚种-----朝鲜虎(KOREAN TIGER).据说毛色和普通东北虎不同,而且体型要更小.朝鲜虎学名为Panthera tigris coreensis ,由Brass于1904年定名.由于朝鲜半岛的虎几近灭绝,所以无从考证.在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下,国际上普遍把朝鲜半岛产的虎列类东北虎.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东北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它体魄雄健,行动敏捷,肩高1米以上,身长2.8米左右,尾长约1米,体重可达350多公斤,有“丛林之王”的称号.东北虎的毛色鲜明美丽,虎爪和犬齿利如钢刀,锋利无比,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10厘米,是撕碎猎物时不可缺少的“餐刀”,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有力武器.东北虎捕捉猎物时常常采取打埋伏的办法,悄悄地潜伏在灌木丛中,一旦目标接近,便“嗖”地窜出,扑倒猎物,或用尖爪抓住对方的颈部和吻部,用力把它的头扭断;或用利齿咬断对方喉咙;或猛力一掌击到对方颈椎骨,然后慢慢地吃.
东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针叶林地带或草丛中,主要靠捕捉野猪、黑鹿和狍子为生.它白天常在树林里睡大觉,喜欢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可达60平方公里以上.
常言道:“谈虎变色”,“望虎生畏”.在人们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险而凶狠的动物.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东北虎一般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的野猪、狍子的神猎手,而且还是恶狼的死对头.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东北虎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出游荡,独来独往,没有固定住所.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发情期,雄虎才筑巢,迎接雌虎.不久,雄虎多半不辞而别,把产仔、哺乳、养育的任务全部推给雌虎.
雌虎怀孕期约3个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仔,每胎产2—4仔.雌虎生育之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它出去觅食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发现.回窝时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山岩溜回来,不留一点痕迹.虎仔稍大一点,母虎外出时将它们带在身边,教它们捕猎本领.一二年后,小虎就能独立活动.东北虎的寿命一般为28年左右.
编辑本段爆发力和攻击力
东北虎如传说的山神一样, 拥有火一样的神灵目光.它的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的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是那样的平稳和安静,看起来就象在丛林中滑行一样,它相对地拥有尖硬的锯牙钩爪,拥有5个非常锐利的虎爪,使用时伸出,不用时缩回爪鞘避免行走时摩擦地面.
它生性内向,胆小孤独、多疑、凶猛、强壮有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东北虎 .传统看法其它虎种均为东北虎向地球其它地区扩展分化出来的.在生态环境中也处于顶层的王者地位.
中国科学家在解剖东北虎的时候,发现它的肌肉一打开之后,比最好的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还要好看,还要结实,肌纤维极为粗,浑身上下,很少能找到多余的脂肪,几乎很难见到脂肪,强壮的骨骼附有强大的肌肉,证明这种动物有极强的爆发力.虎的爆发力有过实证,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兽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东北虎抓裂的裂痕.剥掉皮的狮虎惊人的相似,而从解剖中发现,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东北虎的经济价值极高,肉和内脏可入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一只成年虎的价值相当于30多张黑貂皮,也只因为这样,东北虎遭到无情的捕杀.虎的繁殖率也较低,它的寿命一般为25年左右,三四岁时性成熟,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发情,怀孕期105~110天左右,每胎一般产三四仔.幼虎吮吸母亲乳汁长大,要跟随母虎一二年才独立生活.想想看,人们对东北虎的捕杀率大大超过它的繁殖率,这是东北虎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
滥伐森林、乱捕乱杀野生动物,严重地破坏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东北虎濒临灭绝的另一个重要的间接原因.我们知道,森林是虎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也包含着虎的猎食对象——野猪、鹿等.近年来由于偷猎者甚多,致使虎的捕食动物也大为减少,因此,维持野猪、鹿等有蹄动物与虎之间的生态平衡是很重要的.据考查,在一只东北虎的领地内,应当不少于150~160只野猪和180~190只鹿.老虎只要吃饱了,并不会主动攻击人和牲畜.缩小了生活区域,削减了食物来源,东北虎能不濒临灭绝吗?
值得庆幸的是,据1987年统计世界各国的动物园(中国未计在内)现在养东北虎623只.现在我国大多数动物园都饲养了东北虎.这就是说,这个虎亚种现在还有一线生机,若不趁现在少数的饲养虎还有繁殖能力,并设法及时从野外弄到几只虎种,以更新现有的血缘来延续它的命根,那么.这个举世闻名的珍稀虎亚种就真的要彻底灭绝了,那时我国东北将真正成为无虎之地.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东北虎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东北虎已被列入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我国政府分别在70年代和80年代,为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自然综合保护区和黑龙江省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对东北虎进行栖息地的保护.作为异地的保护,当时主要是我国的各动物园. 全国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曾经有虎的保护区至少有24处,如黑龙江省的七星砬子保护区、 广东粤北华南虎保护区、江西宜黄华南虎保护区等,但其中有些保护区是名存实亡,如:七星砬子保护区内已多年不见虎的踪迹.我国东北虎的研究工作开展的非常少,异地保护的研究仅限于各动物园初级原始的研究,我国仅进行过一次较为科学的东北虎野外种群数量的调查,该项研究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于1987年完成的,其它领域的研究都处于空白状态.
有关东北虎的调查、分布和种群数量:20年代之后,中国对东北虎种群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调查,1974---1976年,调查结果为151只;1984---1985年,结果为20---30只;1988---1991年为16--- 22只,其中黑龙江省有10---14只,吉林省有6---8只;最近的两次调查分别是1998年3月,吉林省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其境内仅存4---6只虎和1998年10月至1999年11月,黑龙江省境内的调查,发现仅存5---7只.
最近一次,黑龙江省调查情况如下: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东北虎在黑龙江的分布区又明显向中俄边境地带退缩,并形成了老爷岭南部、完达山东部和张广才岭南部3个孤立的分布区,完达山西部和张广才岭北部林区可能没有虎的分布,老爷岭北部有无虎的分布待查.在以上的3个孤立分 布区的林业区内发现活动在老爷岭南部的2只个体可能为雄性,活动在完达山东部的虎至少有1只雌虎的1只亚成体虎,另两只不确定,可能为雌虎;活动在张广才岭南部1只不能确定性别.
目前野生东北虎在我国境内仅存不足20只,全世界也仅有400只左右.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东北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严格禁止捕猎.据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提供的资料显示,为了使野生东北虎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1958年,我国就在东北虎之乡的黑龙江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丰林红松原始自然保护区.1962年,国务院将东北虎列入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77年,我国相关部门将东北虎列为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2005年8月9日,吉林珲春东北虎生活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在1986年建立后,一直致力于研究东北虎的饲养繁育技术.最近10年又引进了具有国际谱系的东北虎种源,基地内的东北虎数量已由最初的8只,发展到今天的620余只.
编辑本段保护东北虎的意义
一、东北虎具有自己独特生态价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越丰富,这个系统越稳定;反之,系统就变得越脆弱,越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因此,不只是东北虎,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具有各自调控、调节生态平衡和物种平衡的作用.
二、很多动物身上都具有某方面非常优秀的基因,如果这个物种消失了,它具有的优秀基因也就消失了,这对人类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三、东北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中国,文学、绘画等方面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虎的描写.如果这种动物灭绝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讲是一个缺损.另外东北虎是现存虎类中个体最大、体色最美的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
据介绍,目前对东北虎的保护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栖息地的保护,一种为异地保护.我国政府分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为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自然综合保护区和黑龙江省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进行栖息地的保护.进行异地保护的,主要是各动物园.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将东北虎列为全球十大濒危动物之首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熊猫:)竹林隐士
大熊猫生性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仅在春暖花开时节,为了爱,它们才各自打破鸿沟,相互追逐,热恋成婚.
(2)善于爬树
熊猫善于爬树,以便逃避敌害、沐浴阳光、嬉戏玩耍、求偶婚配.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幼年大熊猫爬树多为玩耍.
(3)嗜好饮水
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食性.有时,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
参考资料:http://zhxxx.zhedu.net.cn/student/panda/xixing.htm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却是长期自然历史选择适应的结果.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所讲熊猫的活动,是从生态学研究范畴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熊猫的巢域与核域、活动节律与作息制度、活动与能量消耗及采取的对策. 野生熊猫栖息於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於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x20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当逃不掉时,就会像深闺的淑女一般,用前掌蒙面,把头低下,深深地埋在两个前掌中间,并把背脊高高地拱起来.大熊猫的这种姿式,是一种害怕或生气的表现,但它们不主动出击,但是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却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於大熊猫长期生活於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眼镜蛇:眼镜蛇:
学名:Naja naja atra 英文名:Chinese Cobra, Taiwan Spectacle
Cobra
几种毒性剧烈的蛇的统称,多数种类的颈部肋骨可扩张形成兜帽状.尽管这种兜帽是眼镜蛇的特徵,但并非所有种类皆密切相关.眼镜蛇分布於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在其分布范围内,耍蛇人喜爱使用不同种的蛇,耍蛇人会吓唬蛇,使之采取身体前部抬离地面的防卫姿势.蛇对耍蛇人的动作做出摇摆的反应,亦有可能是对耍蛇人的音乐做出反应;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较慢的攻击动作,而且可能已将蛇的毒牙拔除.毒牙短,位于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沟能分泌毒液.眼镜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经毒,能破坏被掠食者的神经系统,眼镜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蛇类为食.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经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森林中,以其他蛇类为食.已证实体长最长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过3.6公尺(12呎).眼镜王蛇有护卵巢的习性,一巢卵有20∼40枚,置於雌性用树叶筑成的窝内.若有掠食者或人类靠得太近,守护在一旁的父母就会攻击来访者.并非所有的眼镜蛇都产卵.
印度眼镜蛇(Naja naja,又译亚洲眼镜蛇)过去被认为是与眼镜王蛇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的一个单一物种.然而,最近生物学家已发现亚洲存在著近12种眼镜蛇,一些种类会喷射毒液,其馀则不会.体型(多数介於1.2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喷射毒液的眼镜蛇透过毒液导管的肌肉收缩和迫使气体自肺部吐出而将毒液自毒牙里喷出.
在非洲亦有喷射毒液和不会喷射毒液的眼镜蛇,但和亚洲的眼镜蛇无亲缘关系,彼此间亦无亲缘关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译粗皮小眼镜蛇)和广布於非洲的黑颈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皆会喷毒,后者体型较小.毒液准确地喷射入超过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内,若不及时清洗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镜蛇(N. haje, 大概即为古代所称的阿斯普〔asp,亦称角蝰〕)黑色,颈部膨胀所成兜状较窄,长约2公尺,广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并向东分布至阿拉伯半岛一带.埃及眼镜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鸟.赤道非洲有树栖眼镜蛇(非洲眼镜蛇属〔Pseudohaje〕),与曼巴为眼镜蛇科(Elapidae)仅见的树栖成员.
俗名:
眼镜蛇、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
分布于中国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国外主要见于越南等地.
特征介绍: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背鳞列数为21纵列.
毒性成份:
毒素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时具有心脏毒素(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
读以上资料可以明白,眼镜蛇并不是发明眼镜以后才发现的,它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
生活习性及体貌特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我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姓名来历(以及别称):
眼镜蛇名字的由来应该是近代十七八世纪以后眼镜出现后附会而成,最后成为了正式名称.在正式命名前是没有统一名称的,中国历史上对蛇类大多都没有专门名称,民间对眼镜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膨颈蛇、过山风、饭铲头等.
眼镜蛇,中国一般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眼镜蛇科Elapidae,最新分类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并入了眼镜蛇科,分为:眼镜蛇亚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亚科Laticaudinae、海蛇亚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温暖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
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我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