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请你收集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贡献制成一张资料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19:37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请你收集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贡献制成一张资料卡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请你收集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贡献制成一张资料卡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请你收集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贡献制成一张资料卡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请你收集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贡献制成一张资料卡
袁隆平先进事迹: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
  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江泽民、温家宝、李鹏、乔石、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30多个国家的总统、国王或部长会见了袁隆平院士.江泽民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人物小传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祖籍江西德安.1949年~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80年至今,多次赴美国、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作技术指导.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精神品质
  他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曾目睹有人挨饿的场景起,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强烈使命,对此他意志坚定、锲而不舍.有人说,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其实应该说人生的种种困难境遇都被他挺过来了.他曾遇到过政治风暴带来的险恶,经历过环境条件伴随的艰苦,遭受过科研攻关出现的挫折,品尝过天伦亲情割舍的愁苦.然而,他面对种种困难从来不屈服,而是矢志不渝,坚强地战胜困难.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困难在他面前变得渺小,杂交水稻研究的一道道难关被他攻克.出了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他把情浓浓地洒向了祖国人民.前几年,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先生提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而作为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院士,则以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他还以博大的情怀认为,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二是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这是他在杂交水稻上的又一创新之举,他能成功吗?袁隆平院士说:“我的个性就是总觉得不满足”.他的“不满足”激发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使超级杂交稻又一再呈现绚丽夺目的光芒.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有人说,于2006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对此,76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诀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他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经过三系、两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及现阶段超级杂交稻的探索,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基本理论,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始终保持着实干家的本色,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实验室.攻关早期,10年间有7个春节在海南试验基地度过.如今虽年过七十,但仍坚持下田观察,每天两次(只要在单位),不论日晒雨淋,从不间断.有一次,省里有领导来看望他,竟是在试验田里见到了他.他每年赴海南三亚坐阵主持超级杂交稻的南繁研究,在这里,全国协作研究的形势异常红火,来自各地的专家们总是感叹袁隆平院士宝刀不老,而且无不由衷地赞叹:“袁先生总是在杂交水稻研究处于迷茫或转折时,提出正确的思路,令大家茅塞顿开,前进的道路豁然开朗.”此外,袁隆平院士还经常到各地实地考察,了解情况.正是凭借“知识加汗水”的务实精神,他不断涌现新思路,育出好品种.
  四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马,就能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支持,能吸引众多相关领域专家的主动协作,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没有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不仅关注中国粮食问题,而且也关心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高的追求,并为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以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
  同时,袁隆平还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杂交水稻的成功虽带给了他许多的荣耀和光环,可他却从不摆名人架子,待人坦诚.在研究中心,他经常组织研讨,鼓励大家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他经常接待国内外同行的友好访问,十分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常常邀请客人举行学术讲座,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往往在这种时候,他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地请教问题.
  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不讲究吃穿,办公室的设施也很简单.他捐出百万元作科研基金,自己添置衣服时却挑选便宜的,有一次,他花100元买了7件衬衣回来,还和大家吹嘘可以穿好几年.然而他非常关心农民后代,捐助了多名困难学生.
  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他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除了工作,他每天还腾出时间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拉小提琴,打麻将,游泳,打排球,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按他的话说,这叫劳逸结合.打麻将时不带彩,输了要往桌子底下钻,有人说算了吧,他不听,弯着身子硬要钻,引起众人拍手大笑.他给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小名为五一、五二、五三.他说:“我家孩子是单一品种,都是雄性,要有个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有了大孙女又有了二孙女,两个孙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义又富有幽默感:大孙女叫袁有晴,因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当天,雨过天晴.第二个孙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这天正好逢农历的“雨水节”,便取名“袁有清”.他说:“这两个名字不但叫起来顺口,而且合起来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把袁隆平精神概括为:
  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
  淡泊名利、奉献事业的崇高品德,
  不畏艰难、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胸怀全局、协作攻关的团队意识,
  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服务“三农”、富民兴农的高尚情怀.
  袁隆平简历: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超级杂交水稻”横空出世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国“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99海南年会在三亚举行.会议安排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这里主要是湖南、江苏、新疆、四川等地的杂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这是来自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杂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亲临现场.
  袁隆平谈笑风生,在一块块试验田前认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术参烽、指标,不时用英语询问并纠正一些国际技术术语和指标.年长的叫他“老板”,年轻的称他“老师”.他作为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主帅,率领着一支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在这里.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随和得就像个小孩,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一些沟沟坎坎,年轻人也过不去,他却身轻如燕,一跃而过.
  他在湖南中心一个培矮64S/长粒爪标牌前停下,但见稻秆挺拔,稻叶如剑,稻穗甸甸,粗壮饱满,他指着一个中年矮个子说:“这是湖南中心唐传道的杰作!这一个组合理论产量亩产可达公斤,米质可达国家一级米标准.”他接着神秘地说:“但我告诉他们,我还有一个更好的,现在保密!”
  记者几次向袁隆平打听,那个“更好的”在哪里?亩产可达多少?他都不说.
  一次,在吃饭时他悄悄告诉我,那个“更好的”理论亩产可达975公斤!
  走进水稻王国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