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怎么区别?请说得详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18:22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怎么区别?请说得详细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怎么区别?请说得详细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怎么区别?
请说得详细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怎么区别?请说得详细点.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
简介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点
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④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物种免疫.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 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①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②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③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出现较慢,但是针对性强,在作用的强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没有针对性的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机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异物,如果全部都以特异性免疫来对付,机体的消耗就会过...

全部展开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出现较慢,但是针对性强,在作用的强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没有针对性的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机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异物,如果全部都以特异性免疫来对付,机体的消耗就会过大,因此先以非特异性免疫来处理,对机体更为有利。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进入机体的抗原,如果不经过吞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多数抗原将无法对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也就不会发生。此外,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例如,人体接种卡介苗以后,除了增强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能力以外,还增强了吞噬细胞对布氏杆菌和肿瘤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以及增加了干扰素的含量等。
抗原的概念 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由此可知,抗原有两种性能:一种性能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这叫做免疫原性;另一种性能是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叫做反应原性。兼备这两种性能的物质叫做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做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例如,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入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
抗体的种类和作用 人类的抗体共有五类,分别称为IgG、IgA、IgM、IgD和IgE。不同种类的抗体,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抗体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沉淀和凝集
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这种结合就会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这种结合就会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在这之后,吞噬细胞就会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消化。
2?补体反应
对于细菌等细胞性质的抗原,仅靠抗体的作用往往不能将其消灭,而必须有“补体”产生的破膜复合体的参加,才能使它们溶解死亡。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成分与有关因子组成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的蛋白质,平时以非活动状态的前体分子存在于血清中。当抗原抗体结合组成复合物时,或在细菌等抗原的直接刺激下,补体系统才被激活,参与免疫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非常复杂,其终产物使细菌等抗原因外膜穿孔而死亡。
3?杀伤细胞(K细胞)的激活
抗体能够促进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将抗原消灭。K细胞既不是T细胞,也不是B细胞,它在形态上和淋巴细胞相似,也存在于血液中。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K细胞的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从而将抗原消灭。

收起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

全部展开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
简介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点
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④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物种免疫。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 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①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②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③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