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20:00:17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孔子提出“礼”,翻译之下大约为秩序,儒家要求建立秩序
还提出“仁”,以作“礼”之补充,盖因秩序冰冷而无情,必有其缺失之处,此时,需以爱人之心予以暂时补足.
孟子提出“义”,并不单独,是为“礼”“仁”之补,义是个人的坚守,是群体道德中光明的一面,义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孟子处于战乱的年代,要想建立秩序,没有舍出性命的奋斗,大约已不可能,所以要讲义,舍身取义.
礼为秩序,仁为建立秩序之原则,义为建设与守成之路.
其他的论述,大多都是为此作补充.或实现这些目的的方法与准备.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孔子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

全部展开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孔子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 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 不重敛赋 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收起

两个字:“中庸”
再来两个字:“礼乐”

仁 义 礼 智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