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捞上来的带鱼为啥没活的2号回答不和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0:04:19
捕捞上来的带鱼为啥没活的2号回答不和题

捕捞上来的带鱼为啥没活的2号回答不和题
捕捞上来的带鱼为啥没活的
2号回答不和题

捕捞上来的带鱼为啥没活的2号回答不和题
带鱼是深水鱼,生活在水面下40~50米深处,黄花鱼也是
带鱼是生活在深海里的鱼 ,水越深压强越大 所以带鱼体内的压强和深海中的压强相当
当带鱼被我们捕捞上来,由于外界空气的压强要比带鱼体内小得多 ,捕网离水面时,由于空气中的压力太小,它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使鱼体内部造成致命的伤害,如鳔的突然膨胀以致破裂而迅速死亡.

中国有相当于陆地国土1/3的管辖海域,有6500个海岛。
海洋渔业和盐业的生产总量一直领先于世界水平。经济学家认为,海洋未来的资源量将超过中国任何一个经济区。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开篇语中提醒世人:“意识到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8月4日,温家宝同志看了“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面临‘无渔无鱼’的尴尬...

全部展开

中国有相当于陆地国土1/3的管辖海域,有6500个海岛。
海洋渔业和盐业的生产总量一直领先于世界水平。经济学家认为,海洋未来的资源量将超过中国任何一个经济区。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开篇语中提醒世人:“意识到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8月4日,温家宝同志看了“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面临‘无渔无鱼’的尴尬,渔民呼吁对海洋进行统一管理”的消息后,批示:“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强,管理要统一、有序、有力,各有关部门要职责明确、密切配合。”
记者在过去的3个月里,沿着中国海岸线从北到南,目睹渔场衰败、幼鱼上市、非法挖沙、海洋倾废。记者看到了——
人为因素破坏海洋 近海资源亟待保护
据海洋管理部门介绍,近20年来,海洋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随着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急剧增加,海洋渔业资源加速枯竭,海洋开发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始终难以控制。
他们认为,海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海洋管理工作必然涉及多个部门,具有牵扯面广、政策性强等特点。但由于缺少一个高层次的海洋事务协调机制,海洋管理和海洋执法很难形成合力。
在过去 的3个月里,记者从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鸭绿江口出发一路南下,到达了中国海岸线的最南端北仑河口,行程19973公里,经过了11个沿海省市,最大限度地到达了沿海的边远县镇,了解到了当地人对海洋现状的担忧。
中国“四大渔场”直面“无鱼”威胁
多少年来,中国的渔业资源一直是以一白:带鱼;一黑:墨鱼;一长;大黄花鱼;一短:小黄花鱼著称。但是现在,它们当中除墨鱼外,其他已经濒临绝迹。
记者先后到达了中国古老的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近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并对其中的三大渔场进行了访问。结果发现,它们无时无刻都在面临“无鱼”的困扰。
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渤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博士那里了解到,1982年黄渤海的渔业生物是68种,1992年开始大规模下降,到1998年下降到44种。1982年,短鳍红娘鱼绝迹,带鱼、鳓鱼几近绝迹。1992年真鲷、绿鳍鱼和牙鲆几近绝迹,6年后,真鲷、绿鳍鱼终于绝迹了,和它们一同绝迹的还有鳓鱼、黄盖鲽鱼。梅童鱼也濒临绝迹的边缘。
在舟山渔场,原本是中国几大名鱼的繁殖基地,但记者却看到渔业部门正在组织“百万尾大黄鱼大放流活动”,他们把这看成是渔场延续的希望。
吕泗渔场是黄花鱼的产卵地,在这里记者了解到,大黄鱼基本上绝迹了,市场上出售的黄花鱼,多是靠人工养殖,所以,黄鱼的品质变化很大。因此,养殖的黄鱼每斤只有20元,而野生黄鱼的市场价格,每斤不低于200元。
南海区渔镇渔港监督管理局郭锦富副局长告诉记者,南海与东海、黄海、勃海不同,南海鱼类群体小,交替快。尽管如此,到目前,珠江口故有的“八大渔汛”已经不存在了。
据了解,1999年农业部提出海洋捕捞产量实行“零增长”。但捕捞强度仍然过大,这种状况也引起国际上极大关注。于是,2001年农业部又提出了海洋捕捞产量实行“负增长”的要求。
长岛渔业难尽人意 渔民改行选做旅游
一度从捕捞转为养殖的长岛人,现在又改办了旅游。他们将自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再添上几张新床,家庭旅社就可以开张了。据说,从去年起,长岛就开始兴办旅游,今年县政府又给了特别政策,旅游比去年办得更红火。
8月16日,记者到达长岛,因为还处在旅游季节,去长岛的游客依然很多。韦子是从岛外来的,他来的时候,岛上的捕捞业已经衰退,养殖业正在走俏。于是,他在此处包了一块水域,他说那时候养啥都挣钱,但现在不行了,所以他改行当了出租司机。
老蔡是韦子的朋友,他说从20年前就和海打交道,虽然现在海里不长东西了,他也只能在海上下工夫。老蔡说一切都变化太快了,几年前,岛周围的养殖区密密麻麻,由岸边向海上走两个小时,还能看见养殖区。而现在,岛的周围,空海域随处可见。再往前说,他小时候,长岛周围都是渔场,这里有人们最喜欢吃的对虾、黄花鱼、带鱼。他说转眼间对虾就没了,黄花鱼也成了稀罕物,带鱼一年也见不到几条。过去加工扇贝肉,每天不低于2000斤,现在一两也见不着。
金显仕博士说,小黄鱼是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的重要底层鱼类。1959年的调查结果证明,小黄花鱼是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之一。他们做了实验,那时春、夏、秋三季平均每网渔获量为51.0公斤,1983年下降到4.9公斤,1999年只有0.36公斤。
曾作为渤海生物量最高的另一个生物种类的带鱼,1982年春季没有捕到,夏季捕获10尾幼鱼,秋季捕获4尾。1999年,仅在秋季捕获过9尾幼鱼。
海阳逼走蛤蜊 连云港赶走海蜇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海阳市海洋与渔业局。这里是我国最早实施“海域有偿使用”的地方。1998年,山东省就出台了地方性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其中提到了海域投标的一些办法。
据说,当时的海阳管理部门正在为不断增加的捕捞人数而苦恼。海阳面临的海域曾经是有名的“中国蛤蜊”生长基地。当地人回忆说,码头上总能看到装着蛤蜊的麻袋,一米高一袋的,只要5元。
“那个时候,当地的渔船只有几十条,看见收蛤蜊有利可图,几年间,渔船增加到了400多只。蛤蜊的资源是有限的,到了1997年,码头上很难看见装着蛤蜊的麻袋了,很多渔船因此歇业。”
“2000年,海阳公开投标发放海域使用证。海上资源归个人所有了,每当在捕捞时,也能严格按照生长期打捞,遇到没有长到一定尺度的,也知道把它们放回海里。”
记者在当地的农贸市场问一个正在出售蛤蜊的摊主,她说以前这些东西是当地的看家菜,几毛钱一斤。现在蛤蜊少了,行情也因此涨了10倍。
记者到达连云港已经是9月初,这里的海湾是海蜇的故乡,但今年,到海湾捕捞海蜇的人,却发现海蜇没有了。
今年8月,留在海湾为数不多的海蜇也悄悄地告别了这里。当地渔民说他们只好等到秋季,他们希望那个时候海蜇能够回来。据说,过去这里捕捞海蜇没有大年、小年之分,一年两次,回回丰产。
渔民们说,今年的情景有点不一般,以后不仅有大、小年之分,一年里,像这样空手而归的事情还会出现。就像前年,乌鱼走了,到现在也没有回来。
他们还留恋网兜就能捞上鱼的时候。老朱说:“到了渔汛的时候,顺着海边走就能捞着鱼,而且够全家人美餐一顿的。因为鱼太多了,所以大家都吃新鲜的。”
当地渔业部门介绍说,当初,对虾年捕捞量能达到600—700吨,梭子蟹也能有1.5万—1.6万吨的捕捞量。但现在只有发展养殖,以弥补捕捞上的不足。他们认为,酷渔滥捕是造成渔业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但海水状况的恶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们吃惊地发现,这个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养殖业了。
吕泗渔场留不住黄鱼 舟山渔场放苗保收成
9月6日,记者与江苏水产研究所海水增养殖鱼苗中心施福生主任同行到达吕泗渔场。说到这里的渔业状况,他用了“伤心”两个字。
1983年毕业之后,他分配去吕泗,任务是帮助那里的人提高对海资源的保护。他说到吕泗的时候,那里每年的大黄鱼产量还有个1吨左右,鲳鱼有 3吨。宣传没有作用,几年后,大黄鱼绝迹了,鲳鱼的数量也少得可怜。
他认为现在所采取限制捕捞的措施只是个花架子。他举了新西兰的例子。“新西兰有规定,在多大的海域只允许有多少只船,他们只能捕捞多少鱼。捕捞多大的鱼,在哪个地点上岸等都有规定。”
记者到达吕泗时正是“休渔期”,吕泗大小湾子里停满了渔船。他们在6月中旬陆续进入海湾,9月15日湾口提闸的时候才可以出去。据说,湾子里的船要走两天两夜,出闸的船鸣笛而行,热闹的程度胜过了春节。
吕泗海洋站负责人说,过去这里只有200条渔船,后来发展到1200条,现在至少要有2000条,他们认为无法控制的捕捞力量,是渔业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舟山市海洋捕捞生产继续全线滑坡。据统计,1至5月,全市国内海洋捕捞产量30万吨,产值约13亿,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8.7%和13.3%。
记者在舟山渔业局看到他们放流鱼苗的图片,他们说以后还会组织这样的行动,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还在大幅度衰退。
他们告诉记者,今年各种捕捞品种几乎是全面减产。带鱼、虾类、蟹类、小黄鱼、鳗鱼等主要捕捞品种的产业分别减少13.9%、12.9%、4.7%2、1.6%和33.1%。这在舟山捕捞生产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他们说,北起长江口渔场,南至闽东渔场,水深30米以上全部被网所控制。带鱼、大小黄鱼、海鳗、蟹等底层鱼类面临灭顶之灾。尤其是带鱼幼鱼,被捕获的比例已经达到25%以上。为此,1979年出台了规定,在幼鱼成长初期,禁止使用底拖网。
网具发展推动捕捞 沿海生态难抵酷渔滥捕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研究室前主任王明彦认为,中国渔具的发展,以及捕捞业的壮大,是导致渔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他说:“在中国用得比较多的是拖网。1958年,在大跃进的精神指导下,拖网得到了迅速发展,结果是大鱼小鱼一起被打上来。但用这种网打不到带鱼,于是技术人员就又把美国的单拖网改造成双拖网,就是用两条船拖着用。结果效果不错,很快在全国推广,带鱼丰产。”
“文革”后期,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热潮,中国的捕捞业再次迅速发展,但那个时候,小黄花鱼已经没有了,带鱼成了主力。一网打下去,带鱼的数量占到30%,但那时的带鱼已经从原来的三指宽,变为两指或一指宽。
王明彦在那个时候曾多次去舟山,见房上晒的带鱼多是一指宽大小的,他说看了让人心疼。在山东,带鱼的身长也从开始的50厘米,缩小到17厘米,有的甚至更小,而就是这样的带鱼,数量也不是很多了。
记者在长岛的渔村了解到,那个时候渔民也开始自行研究,网目被继续放大,山东的马面鱼因此而面临 了灭顶之灾。“网目从原来的2米扩大到3米,5米,9米甚至12米。但最终回到了5—8米,南方回到了1—5米,因为这样的效果最好。网的高度,从原来的五层楼高上升到10层楼高。”
王明彦说:“90年代,国家出台了国家标准,东海、黄海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为54毫米;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为39毫米。但这一规定并没有具体执行,各地仍有各地的标准。”
休渔期里鱼仔遭殃
1995年,农业部出台“伏季休渔制度”,即每年6月16日至9月16日,禁止从事捕捞生产。
然而,记者在短时间沿途暗防,结果发现所到之处,兜售幼鱼的现象随处可见。
青岛:鱼仔被扔进垃圾站
记者到达青岛的当天,青岛正在倾巢对“休渔期”违章捕捞渔船进行突击查扣。
9日,早8点,青岛海洋与渔业局和青岛市公安局水上边防派出所联合行动,在两小时内抓获了8艘违章捕捞渔船。据了解,进入“休渔期”两个月以来,他们已查扣违章捕捞渔船150余艘。
9点,在栈桥外,执法人员发现了一艘船号为“鲁青渔0010”的渔船。执法人员到达时,船员正在撒网。执法人员靠近渔船,看见甲板上散放着各种小鱼,它们的身长多不超过10厘米。
被捕捞上来的小鱼多是“笔管”、“舌头”、“小黄鱼”等。据说,这些鱼的身长一般都要长到30厘米以上。执法人员说,他们捕捞上来的鱼最大的也不到成鱼的1/3大,是名副其实的幼鱼。
据说,由于鱼的身量太小,它们被捕捞上来之后,还要经过挑选,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稍大的进入市场,其余的就被倒进垃圾站,或被丢进大海。因为被打上来的鱼就随便扔在甲板上,等到它们被重新丢入大海,已经死掉了。
就在此次大规模检查之后,13日下午5点,记者在宾馆对面的马路上,还是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和一位中年男人在兜售小鱼。因为它们的身量最多不超过8厘米,记者很难判断它们是“多宝”,还是“偏口”。
她说,它们是几天前才被打上来的,她拿到这些小鱼时,它们还动,所以很新鲜。她出售的价格是5元两斤。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场,这样的成年鱼,每斤价格一般在50元左右。
海阳:休渔期里卖霸鱼仔
海阳市已经深受酷渔滥捕的苦头,当他们更多的渔船因为渔业资源匮乏而面临转产的时候,他们曾第一个推出了海域使用法。他们说这一举措就是为了控制不科学捕捞。
然而,记者在海阳市城边一家小的自由市场却看到,几家摊位上都摆着霸鱼仔。它们的身量只有成年鱼的1/5大小。摊主说,因为是在“休渔期”,这样的鱼也要3元一斤,如果在其他时候,这样大小的鱼是卖不出去的。
当记者准备给她的摊位拍照时,她急忙吆喝旁人帮她收起霸鱼仔。她告诉记者,这样的鱼是不准上市的,尤其是在“休渔期”,一旦被有关部门发现,追究起来是要罚款的。
记者了解到,即使是在“休渔期”,也照样有小鱼上岸。因为被抓到将要接受处罚,金额少则几百元,多的上千元,而他们捕上的幼鱼价格过低,所以他们一般都销售给熟悉的摊贩。因此,在每个销售幼鱼的摊贩背后,都有几艘捕捞渔船供货。
记者询问当地渔业部门,他们说,受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他们只能在海上抓获非法捕捞渔船,并对“休渔期”的捕捞行为进行查处。而当幼鱼上岸之后,他们就没有执法依据了。因为鱼在岸上出售,应当归工商部门管理。但到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禁止销售幼鱼的规定。
葫芦岛:梭子蟹只有鹌鹑蛋大
葫芦岛市农贸市场里,兜售幼鱼的现象比记者想象得要多。记者在两家农贸市场都看见了出售幼鱼的摊位,其中一个更大的农贸市场,兜售的多达7家。当地人说 ,“休渔期”违章捕捞,并不是一个罕见的行为。
清晨,记者顺着旅店前的马路朝市区方向走,10分钟后,遇到了一家小的农贸市场。因为离城市还有一段距离,附近的居民不多,早市显得有些冷清。
摊主们似乎不只是为生意而来,早市也是他们的聊天场所,所以,你只管问,他们则是有问必答。早市上外地人不多,因此,记者的到来就让他们格外好奇。
早市小,卖海鲜的摊位不多,也很分散。他们知道记者是从内地来的,所以介绍得也格外耐心。摊主们说,葫芦岛周围已经找不到卖鱼的了,这些小鱼是渔民从其他地方打回来的。他们说,这些鱼多半被卖到了饭店,送到早市上的数量已经是很少的一部分了。
其中一个摊主拎着他的霸鱼仔说,这种鱼能长到80厘米长左右,如果再晚打上来两个月,他们的身量就可以比现在大10倍,价钱也要贵3倍以上。尽管霸鱼仔的价格不高,但因为口感不好,出售也不是很容易。
记者在早市的拐弯处见了一个兜售蟹仔的摊主,她不是这里的长摊,她说今天就是为卖蟹仔而来。蟹仔是昨天夜里打回来的,为了买到它们,她几乎一夜没睡。
记者看到,塑料袋里的蟹仔大都只有鹌鹑蛋大小,其中的一部分已经死了。她说是夜里忘了淋点海水,否则应该是活的。她说卖鲜货没几次,她让我们随便挑,这次她只想收回成本。
因为蟹是被集中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的,经过一夜的厮杀,它们很多已经是肢体不全。被撕下了“臂膀”和它们的身体混在一起, 让整个塑料袋变得狼藉。
继续向前走,就到了葫芦岛市最大的农贸市场,这里兜售幼鱼的摊子一个挨一个。记者问这些被打上来的鱼叫什么名字,摊主说不清楚,只知道它们是海鱼仔。
东台:鲅鱼仔不超二两重
9月5日,离“休渔期”的结束时间还有10天。
早晨6点30分,记者到达了东台最大的早市。这是一个正规的集贸市场,大门口明码今天各类农副产品的价格。
海鲜柜台仍然是当地人喜欢光顾的地方,海鲜的品种不多,多为养殖产品。当地说因为是“休渔期”,淡水产品更多些,其中一个告诉记者,如果想买新鲜的海鱼,就只能买鱼仔。
按照他的指点,记者找到了兜售鱼仔的摊位。为了避免判断失误,记者问摊主这些鱼是否是野生的,他说错不了。野生的价格也不高,马鲛鱼只卖5元一斤。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小,他说现在捕不到大的。摊主身边的女主人认定我们是买主,问多大的要。记者比划了一个马鲛鱼正常的尺度,她说现在找不到。
在这里,记者仍然能看到鲅鱼的幼子,摊主说这是抬鲅,最大就能长到1斤重,他说虽然体重只有2两,但现在能见到这样大小的鲅鱼也算是不错了。
正像摊主说的那样,记者从鸭绿江口到达东台一路下来,所见到的小鲅鱼,体重多在半两左右。
记者问当地渔业管理部门,他们的说法和海阳市的差不多。由于渔业法在这方面没有太详细的规定,且鱼已上岸,就不归他们管理了。因为没有处罚细则,从市场抓起就是一句空话。
汕尾:有人用电网捕捞幼鱼
9月24日,记者到达汕尾。已经过了“休渔期”,因此再有小鱼上市,也就是正常的事了。渔业部门说,因为网具的网目还缺乏统一规定,渔民们使用的网具网眼越来越小。而在很多国家,不仅网目有统一的规定,对打上来的鱼的尺寸也有强制要求。
记者和当地渔民聊天,他们也承认这里的渔业资源一年不如一年。他们告诉记者,5年前,大马力的渔船年产值300多万吨,而现在却只有200万吨。过去带鱼、马礁鱼是这里的常年品种,而现在也开始分大年和小年了。
“6年前,马礁鱼1斤才卖2元左右,现在大的马鲛鱼根本就没有了,捕上来的多是20—30厘米的马鲛鱼。”
记者就鱼的体量变小曾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认为,是由于鱼的性早熟所致,而捕捞幼鱼是促使鱼类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仅靠“休渔期”来限制捕捞幼鱼是不够的,也是限制不住的,有效的办法是控制使用渔网的网目尺寸。
当地渔民说,汕尾沿岸是大黄鱼的产卵地,而现在,汕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黄鱼已经基本绝迹。记者和遮浪镇上的渔民聊天,他们说,“广东开发得比较早,国有渔业公司基本上被个体所代替,因此在捕捞上就没有什么计划性,大黄鱼是在近10年逐渐减少的。”
尽管电网已经被禁止使用,但当地渔民说,仍有人在偷偷使用。在这一带训练的广东帆船队队员告诉记者,常年在海上训练,偶尔会看见有人用电网捕鱼,就在“休渔期”的时候,也看到过电网捕鱼的情景。他们说,一网下去,大鱼小鱼很快都翻上来。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渔业部门,他们说这种现象虽不多见,但确有存在。因为这种行为将对渔业资源构成致命的破坏,所以沿海地区都在强令禁止。只是海洋面积太大,在控制上也确有难度。所以,整个沿海地区部门都呼吁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出台。(袁力)

收起